新闻通讯员 昌宣
秋光轻柔漫过昙华林的青石板,茶香袅袅萦绕晨曦艺术馆的厅堂。近日,武昌区的“昙花”志愿服务队首期培训启幕,来自不同年龄段的“昙花”成员齐聚昙华林,共赴一场连接古城历史与新时代传承的约定。
“小昙花”志愿服务队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活化昙华林记忆、赓续武昌古城文脉”的使命。
培训开篇即锚定这一初心,通过“大手拉小手”的温情模式,让银发志愿者的阅历、青年志愿者的热忱与孩童的纯真形成共振——陪伴孩童漫步于昙华林的古巷间,细数青砖黛瓦里的历史印记;引导他们触摸武昌古城的文化肌理,在耳濡目染中建立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这种代际共融的传承方式,不仅让文化种子在孩童心中扎根,更让“守护文脉”的责任意识在不同群体间传递,为古城文化传承注入了多元活力。
培训以“茶”为文化媒介,既搭建起成员间的情感桥梁,更串联起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活动现场,湖北五峰土家族红茶成为核心载体——郭老师带领众人沉浸式体验茶之韵:从炒茶时弥漫的焦香里感知劳作的质朴,从熬煮红糖时升腾的甜意中唤醒生活的暖意,再到茶与糖交融时迸发的温润口感,每一个环节都让“昙花”们沉浸式感受土家族的热情与坚守。
孩童们围着茶席雀跃不已,青年昙花和银发昙花用目光温柔守护,青年志愿者主动协助分茶,“大手牵小手”的画面在茶香中愈发鲜活。
为让“昙花”们深度触摸古城历史,郭老师以“诗歌”为钥匙,开启武昌古城的记忆之门。她先是轻声吟诵诗歌《武昌九座门》,字句间仿佛让沉默的城门重新矗立,让众人直观感受古城的空间脉络;随后又以千古名篇《黄鹤楼》为引,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勾勒诗中的仙鹤、江景与乡愁,让“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意境从文字变为鲜活的画面。讲解过后的诗文共读环节,孩童们争相举手,清脆的童声与成人的语调交织。
互动问答环节更显生动:扎马尾的小姑娘好奇“小昙花娃娃头发为何像石榴”,郭老师以“56个民族如石榴籽紧紧相拥”作答,传递民族团结的深意;小男孩追问“昙华林曾住过哪些厉害的人”,她如数家珍般讲述革命志士、艺术家的足迹,承诺后续带众人探寻历史旧址;活泼女生探寻“武昌古城还有什么”,她则串联起黄鹤楼的诗韵、红楼的首义精神、得胜桥的烟火气与户部巷的美食,让“古城既有英雄厚重感,亦有市井温情”的形象深入人心。
作为“四期培育计划”的开篇,本次“历史初探”培训有着清晰的定位:既是让“昙花”们初步建立对昙华林与武昌古城的历史认知,也是通过互动拉近成员间的距离,为后续成长奠定基础。
据规划,后续还将开展“形体礼仪塑造”“讲解实战演练”等课程,形成“历史认知——素养提升——实践落地”的完整培育链条。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