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唐语 王曦
近日,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的对接,收到武汉东湖高新区为科创企业量身打造的“拨转股”政策性激励资金,这有力推动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超高负载重型人形机器人“劳动者1号”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的关键跨越。
据悉,该项目激励资金总额达2000万元,于去年到位,随着其中600万元资金在今年9月初完成股权转换,标志着光谷区内首个“引导激励+股权投资”结合的政策性激励资金项目落地。
在“拨转股”资金支持下,格蓝若研发效率显著提升。“劳动者1号”研发周期较原计划缩短30%,仅用7个月实现负重50公斤行走,并在2025年上半年快速完成多款轻量化机型及四足、轮式机器人开发。
更重要的是,政策性资金的“信用背书”帮格蓝若打开了社会融资的大门。今年6月份,公司完成5000万元A轮增资,投后估值5亿元——此估值为“拨转股”提供了定价锚点。
长期以来,硬科技企业普遍面临“死亡谷”困境——技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传统银行信贷与风险投资难以有效支持早期创新。为此,东湖高新区于2024年推出“分阶段配对支持+拨转股”双机制政策性激励资金。
“我们把资金支持分成两个阶段,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成果。” 湖北科创供应链金融服务部负责人解释,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政府按2:1比例配套支持企业设备投入;在产品商品化阶段,再按1:1比例跟进投资。更突破传统的是,资金总额中30%部分在企业完成首轮市场化融资后,可按市场估值转换为股权,既避免企业负债压力,也引入“耐心资本”支持核心技术创新。
这一创新机制不仅破解了单家企业融资难题,更逐步形成“政策-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生态模式。依托湖北作为科教大省的资源优势,“拨转股”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目前已拓展至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首批10个项目已进入评审阶段。
随着被投企业逐步成长和政府资金有序退出,回收的资金将重新投入新的早期项目,形成可持续的政策性资金循环闭环。这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模式,正成为湖北加速硬科技研发和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