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意外走红网络。镜头里,他戴墨镜、围围裙,一边翻炸鸡排一边用幽默段子与顾客互动,“来了老弟,鸡排现炸”的招呼配上夸张又亲切的动作,让摊位前排起长队,短视频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猛增,甚至有外地游客专程驱车前来打卡,只为买份鸡排、合张影。
“鸡排哥”的爆火看似偶然,实则是网络时代“打卡经济”的典型缩影。这背后,不仅是他个人幽默魅力的吸引,更藏着传播生态、消费需求与城市治理的深层变化,为如何驾驭“打卡经济”、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效价值,提供了生动样本。
网络传播媒介的迭代,让“草根热点”有了快速破圈的土壤。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层层筛选,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让真实鲜活的内容能直接触达海量用户。“鸡排哥”的视频没有精致脚本,却胜在真实——油锅的滋滋声、顾客的笑声、街头的烟火气,这种原生态场景极易引发共鸣,经二次创作和话题发酵,很快从本地热点变成全国性话题,类似草根爆火案例频现,正是网络传播去中心化、内容轻量化的体现。
消费者对经营者的需求,早已超越买货本身,转向情感共鸣。当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时,人们更渴望在消费中获得情绪价值。“鸡排哥”的爆火,本质是用善意与幽默搭建了情感桥梁:顾客调侃“鸡排炸老了”,他笑答“老了才香,像我一样有味道”;遇到小朋友,会多撒调料并附赠鼓励。这种平等亲切的互动,恰好满足了大众对温暖经营的期待。
“打卡经济”的兴起,也折射出大众对“烟火气”的集体向往。近年来,从淄博烧烤到贵州村超,从citywalk到街头小吃摊打卡,大众消费注意力逐渐转向市井街头。
“鸡排哥”的摊位位于景德镇老街区,周围是古色古香的瓷器店铺,鸡排香气与老城烟火气交织,满足了人们对慢生活、真实感的追求。这种对“烟火气”的追捧,本质是对过度商业化、标准化消费场景的反叛,而“鸡排哥”恰好成了这种需求的具象化符号。
“鸡排哥”的爆火是契机,但“打卡经济”最怕“一阵风”——游客打完卡便转身离开,摊位热度褪去,城市依旧沉寂。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效价值,“鸡排哥”的案例给出了启示。
对经营者而言,流量密码永远是以真诚为本。“鸡排哥”的幽默不是刻意设计的人设,而是长期与顾客打交道的自然状态;他的受欢迎,不仅因段子好笑,更因鸡排分量足、价格公道,“味道对得起排队时间”。
这提醒所有经营者:流量能带来关注,但留得住顾客的永远是产品与服务。淄博烧烤能从“网红”变“长红”,核心也在于商家坚持“足斤足两”“不宰客”。
对城市管理者而言,要学会借势而为,用配套服务接住流量。“鸡排哥”爆火后,当地有关部门安排专人维护摊位周边秩序,避免人流影响交通;还将其纳入文旅宣传,发布打卡攻略推广瓷器文化与景点,喊出“十一来景德镇,吃鸡排、逛瓷都”的口号。这种不缺位、不越位的治理智慧,既保护了打卡点,又将个体流量引向城市整体,“打卡经济”的长久发展,离不开城市配套服务的温度。
“鸡排哥”的爆火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网络时代的传播规律,也照见了大众对真诚与温暖的渴望。打卡经济不是一锤子买卖,短期流量易得,长效价值难守。无论是经营者的诚信经营,还是城市管理者的配套服务,核心都离不开“真诚”二字。唯有如此,才能让网红打卡点变成城市记忆点,让短暂的流量狂欢转化为城市发展与民生改善的长久动力。人们愿意为一份鸡排排队、为一座城市奔赴,终究是因为这里有值得停留的温度与诚意。(沈俊童)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