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幸福食堂的核心功能是就餐,是满足居民,尤其是老人与孩子们“一顿饭”的民生需求。
现实中,很多幸福食堂在下午、晚上乃至周末常常空间闲置,服务辐射范围有限,多仅限于本小区居民,营收渠道单一。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既提升场地利用效率,更好地服务辖区的居民,又拓宽企业收入来源?
在武昌区中华路街道户部巷社区,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创意的答案。暑期和每周五下午放学后,社区联合爱心企业及托管机构,将老师和志愿者请进幸福食堂,让孩子们以“小导游”的身份,讲述黄鹤楼的历史、长江大桥的辉煌,甚至模仿热干面的叫卖声。
这不仅仅是一次托管服务,更是一场文化自信的沉浸式体验。孩子们既学到了知识也可解决一餐饭的问题,家长省去了担忧。而社区幸福食堂也不再只是“吃饭的地方”,而蜕变为集教育、托管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平台。
“食堂空间+托管”模式之所以值得推广,正是因为它精准回应了许多家庭的现实痛点。如何找到既放心、经济又能学知识的托管服务?孩子的餐食问题如何解决?与此同时,食堂又如何拓展收入来源?中华路街道以“一餐一课堂”的方式,将这些需求“打包”满足,既实现了空间的高效复用,也延伸了社区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可谓一举多得。
更值得一提的是,“幸福课堂”并未止步于儿童托管,还逐步扩展至老年与青年群体。老年人的反诈讲座、年轻人的心理咨询课程,也陆续在幸福食堂内开展,让这个空间真正成为全龄友好的社区交汇点。
这样一种低门槛、可持续、多方共赢的公益模式,值得更多社区借鉴。
以人为本,就是要看见人真实的需求,用创意与温度重新定义服务。食堂可以变身课堂,邻里服务中心可以成为农产品市集,残疾人活动室也可以转化为非遗工坊。
其实,社区闲置时间段的空间可以错峰利用,将其承载教育、交流、情感与文化等多种功能,而功能能否得以有效最大化利用的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打破思维定式,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可能。
“幸福食堂”空间功能的叠加,让幸福的滋味不局限于味蕾,而是扩散至一种被看见、被关照、被赋能的生活体验。期待类似这样的创新实践能够走得更远,让更多社区在“小空间”里做出“大文章”,书写属于辖区居民的幸福密码。(任雯)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