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似乎迎来了表达的“黄金时代”。然而现实中,因关注度和资源分配等原因,不同群体在舆论场中存在“声音失衡”的问题。
笔者调研发现,尽管社交媒体平台赋予每个人发声的机会,但真正能穿透舆论场的,往往是那些本就拥有资源优势的群体。网红、大V的一条动态可引发成千上万的互动,而普通民众的声音可能大多沉没于信息的海洋中。
算法推荐机制在无形中加剧了这一现象。某互联网平台工程师透露:“算法偏好高互动内容,情绪化、极端化内容更容易获得推荐。”这种机制导致理性、克制的表达难以获得传播,形成“情感通胀”与“声音的马太效应”。
多位基层治理工作人员反映,琐碎的投诉大量挤占公共资源,而真正急难愁盼的问题却需漫长等待。某街道办数据显示,超过30%的热线来电属于非紧急类事务,甚至有同一号码一天拨打上百次投诉“落叶太多”的极端案例。
有社区居民表示:“明明是同样的问题,声音大的就先解决。”这种现象损害了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为解决声音失衡问题,多地已展开探索。浙江推出“民声一键办”机制,对诉求分级分类处理;武汉部分社区设立“居民议事厅”,邀请部门负责人与居民面对面沟通。一些平台也尝试优化算法,如“灵犬”系统识别低质内容、“蔚蓝计划”扶持优质创作者,推动传播生态优化。
专家指出,构建公平的声音生态需要制度、技术、社会多方协同发力。一方面要疏通表达渠道,建立诉求分诊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弱势群体提升表达能力。汉江师范学院“红笔网友俱乐部”的实践表明,经过专业培训,普通人的声音也能有效传播。
“听见该听见的,是智慧;让该被听见的被听见,是责任。”一位基层治理研究者强调,“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只有最大声音的社会,而是一个每一个声音都能获得倾听尊严的社会。”(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管理委员会杨永青)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