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萌态赋能文旅:让地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新生
2025-10-03 14:18:00 来源:极目新闻

当武汉樱花版蒜鸟首日上线即售罄,当西安绒馍馍玩偶凭借沉浸式制作体验走红网络,这些现象级文创产品的出圈,揭示了一个清晰的趋势:文旅经济正从门票经济向情感消费转型,“萌经济”与地域文化的碰撞,正成为激活文旅消费的新密码。

萌经济正以其独特的情感穿透力,重构地域文化的传播路径与文旅消费的价值逻辑,“文旅+地域+萌经济”的融合创新,不仅成为激活消费市场的新引擎,更成为传统文化当代转译的重要载体。

萌经济的本质是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武汉蒜鸟的成功绝非偶然,其将本地方言谐音巧妙融合,捏肚子发出的“都不容易”等童音设计,既精准捕捉了当代人的情绪痛点,又暗合了荆楚文化乐观豁达的精神内核,实现了“文物萌化而文化不弱化”的传播效果。

西安绒馍馍则另辟蹊径,通过“选肉、剁肉”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将关中饮食文化的市井烟火转化为可触摸的情感记忆,这种仪式感消费恰好击中了年轻群体对深度体验的需求。

从苏州博物馆的吴王夫差毛绒剑到甘肃博物院的马踏飞燕玩偶,成功的萌系文创无不遵循着“地域符号提供——情感价值注入——互动场景构建”的创作逻辑,证明传统文化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通过创意设计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

三维价值模型正在重塑文旅产业生态。在情感维度上,萌态表达极大降低了文化接受门槛。经济维度上,IP衍生的乘数效应显著。社会维度更是显而易见。

推动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创新与传承的平衡,面对“萌化是否消解文化严肃性”的质疑,故宫九龙九凤冠八音盒、红巷革命文创等成功案例给出答案:关键在于保持文化基因保真度与情感共鸣强度的黄金比例。避免同质化则需要深耕在地文化,武汉蒜鸟从方言中汲取灵感,证明最本土的才是最独特的。

站在文旅消费升级的风口,萌经济为地域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范式。它不是对传统的解构,而是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对话桥梁,不是简单的符号移植,而是对文化内涵的创造性阐释。当地域文化插上创意的翅膀,当传统符号融入情感的温度,文旅产业就能突破门票经济的局限,迈向情感消费的新蓝海。(张祎如)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