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项非遗齐亮相!这个双节,在江岸百年老街邂逅指尖技艺
2025-10-03 18:51: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王峻

通讯员 刘恋

“真没想到武汉藏着这么多超有趣的非遗项目,这次可真是大开眼界,学到不少新知识!”一位游客在活动现场兴奋地感叹道。2025年国庆与中秋撞了个满怀,10月1日至7日,“我有拿手戏”江岸区国庆中秋非遗生活嘉年华盛大开启。从吉庆街到平和坊、咸安坊等,非遗技艺不再只是陈列在展馆里的冰冷展品,而是融入街头巷尾,成为可亲身体验的节日生活元素。活动现场,30余个非遗主题展位汇聚武汉面塑、武汉木雕、泥塑、烙画艺术、杖头木偶戏等传统项目,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体验,不少游客流连忘返。

吉庆街戏台新韵:木偶“活”了,童年回来了

吉庆街,向来是武汉烟火气的代表。这个假期,它又因非遗艺术而增添了别样魅力。专业院团带着木偶戏、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多项非遗艺术汇集于此,让这里成为国庆期间游客“非去不可”的打卡地。

3日中午,吉庆街热闹非凡,观众和游客络绎不绝。伴随着一声悠扬的民乐响起,由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带来的武汉杖头木偶戏正式开演。表演者隐于木架后,双手灵活操纵杖头木偶,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木偶闪亮登场。在表演者熟练的操作下,木偶衣袂翻飞,神态生动,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配上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和喉管、唢呐、二胡等管弦乐,《狮子舞》中木偶狮子活蹦乱跳,尽显威风;《新龟兔赛跑》里木偶角色憨态可掬,演绎着新奇的赛跑故事;《长袖》中木偶长袖善舞,姿态优美……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就在这方寸舞台上轮番上演。

形象的道具和有趣的剧情,深深吸引着大家的眼球。伴随着剧情的变化,现场时不时博得观众的掌声和叫好声。56岁的本地游客孙悦婷感慨地说:“看到这个表演,让我回想起小时候过年时就走街串巷赶着去看木偶戏的情景,还是那股熟悉的味道。”现场最开心的当属第一次看木偶戏的小朋友。从江西到武汉游玩的一年级苏同学开心地说:“太神奇了!第一次看这样的演出,好看好玩!”

表演期间,演员们还带着道具走下舞台,和小朋友们互动。孩子们兴奋地抚摸着“狮子”,有胆大的还尝试操纵提线木偶完成“抬头”“跳跃”等动作,体验指尖上的非遗魅力。

新闻记者了解到,武汉杖头木偶戏源于荆楚傀儡戏,1850年起于汉口演出,经近两百年数代传承人努力,不断发展。2022年,武汉杖头木偶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武汉人艺成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

26岁的武汉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王振宇当天演绎了两个剧目,精湛的技艺让观众记忆深刻。他告诉记者,自己参与杖头木偶戏表演已有十年。“我们想让观众充分感受武汉木偶戏的风采与乐趣,让它被更多人知道。”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的4日到6日期间,武汉说唱团将接棒武汉人艺,于每天10:30在吉庆街舞台带来一场演出,让游客们继续感受非遗的魅力。

咸安坊“指尖江湖”:面团会说话,泥土有温度

走出充满烟火气息的吉庆街,一路之隔的咸安坊和平和坊也是热闹非凡。这里汇聚了数十家非遗市集,让游客们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

在平和坊广场,武汉面塑专门设置了手工教学和互动环节。市民纷纷围拢在面塑传承人徐杨身边,在她的指导下亲手尝试制作面塑小物件。从揉、搓、捏、剪到塑形、上色,大家沉浸在传统手工艺的创作乐趣中。手指翻飞,彩色的面团仿佛有了生命,不一会儿,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塑“和平鸽”作品便诞生了,引得观众们发出阵阵惊叹。

而在咸安坊的“青年创意市集”,泥塑非遗传承人胡作林的摊位前围满了游客。一座与他本人几乎一模一样的硅胶蜡像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欢迎和我们兄弟俩合影!”正忙于为顾客塑像的胡作林每隔几分钟,就要起身换位到蜡像旁配合路人拍照,这让原本两个小时即可完工的一尊塑像严重超时。好在顾客王女士并不着急,她耐心地配合着胡作林的“指令”,时而侧身时而面露微笑。随着手中木签细细打磨,塑像的面部逐渐立体,与王女士颇为神似。“简直太像了!”现场观众们纷纷惊叹道。

胡作林笑着说:“我特别愿意配合游客拍照,他们向身边人推荐泥塑也是在传播非遗文化。”他还表示:“现场展示甚至教学,让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们从小认识非遗、爱上非遗,同时,也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泥塑、传承泥塑,让这一门非遗工艺在当代拥有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除了面塑和泥塑、面塑,木艺、烙画、金属冷锻等传统项目也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纷纷驻足。大家或饶有兴致地观看传承人展示技艺,或亲自上手体验,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这趟来得太值了!既能欣赏到这么多精彩的非遗表演,还能亲自体验制作,真是既好玩又有意义,以后有这样的活动一定还要来!”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