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王佳文
摄影记者 黄士峰
海报制作 彭植

从青岛创业失意的青年,到家乡工厂里满手油污的学徒,吴波的人生轨迹在2011年拐了一个弯。 他没有想到,这次无奈地回归,开启了一场跨越工业与农业的漫长坚守。十余年间,他不仅将父辈的乡镇工厂打造为行业瞩目的“专精特新”企业,更将脚步深深踏入泥土,在生态农业的沃土中践行着反哺乡梓的承诺。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在这个小镇企业家身上交织出一幅关于传承、创新与乡土情怀的生动图景。

青岛创业折戟,回归车间淬炼
2011年,吴波从湖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与许多年轻人一样,他怀着创业梦想奔赴山东青岛,与两位大学同学合伙开了一家海鲜餐厅。
“当时我一个人就投了将近10万块钱,三个人一起搞了半年多,没想到最后以失败告终。”吴波回忆道,他对餐饮业并不熟悉,仓促入局后经营愈发困难以致倒闭,那一年,三个人凑得近20万元本金还相当“值钱”。第一次创业的惨痛失败后,让他开始重新思考未来,面临着人生的抉择。
吴波的父亲吴其凯曾是一名中学老师,上世纪90年代初下海创业,“跨行”进入了石油化工行业并在黄陂前川创办了自己的工厂,2001年为拓展全国市场正式成立武汉凯通石化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通石化”)。吴波创业失败后,父亲经营的公司正值用人之际,在父亲的建议下,吴波最终决定返回家乡的乡镇工厂。他说:“那时候是我的人生低谷,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就想着回来试试。”

回乡后,吴波从工厂车间的一线工人岗位上最基础的活干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穿着沾满油污的工作服,与工人们一起参与生产各个环节。吴波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石油化工专业的知识,但认真、刻苦的他在车间的实践中学习得很快,这种从基层做起的方式,让他对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有了深入了解。
“原油要经过一系列反应才能变成汽油、柴油等产品,我们公司做的产品主要就是应用于油品分离和精馏这个环节。”吴波表示,凯通石化的产品长期以来被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炼油企业采购,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车间工作结束后,吴波开始担任父亲的秘书,跟随父亲跑遍全国各地的设计院和客户。这段“上阵父子兵”的经历,增长了他的行业阅历,让他迅速成长起来,逐步成为了成熟老练的企业管理者。
技术革新,打造“专精特新”的行业标杆
与父辈“工厂里的设备还能用就一直用下去”的节省、保守观念不同,吴波高度重视技术创新。2016年左右,产业升级的浪潮席卷全国各行各业,吴波敏锐地意识到提升工厂技术水平的重要性。

“别人厂里的‘小米加步枪’已经逐渐变成‘飞机大炮’了,我当时觉得不改变的话,我们厂就落后了,不跟上行业进步方向的话是不行的,老旧设备该淘汰就应该及时淘汰掉。”吴波在公司内力排众议,坚持投入700多万元引进了先进的激光切割机等设备。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彻底改变了工厂的生产模式——只需在电脑上输入参数,机器就能自动完成切割、焊接,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升,同时产品的精度可以轻松达到毫米级,即使是再熟练的老师傅,也无法做到这一精度。直到现在,他每年都带领团队参加各地的工业机械会展,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不看的话,你不知道现在的设备有多先进了。”
在吴波看来,除了新设备的运用,公司保持竞争力还必须注重核心技术研发,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凯通石化最早曾于1997年与行业内一家头部企业合作研发了一项关于油品分离的专利技术,后来凯通石化将该专利技术买断,这项技术也成为了凯通石化的“独门绝技”。
吴波并没有躺在父辈积攒的技术“功劳簿”上吃老本,他投入大量技术研发资源,一方面参照客户反馈对技术进行迭代优化,另一方面促成凯通石化与天津大学等高校形成了紧密合作,让高校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产品,保持凯通石化核心技术在行业内的主流标杆地位。经过多年改进,凯通石化油品分离产品的传质效率比最初提升了10%-20%,这在化工领域是显著的进步。

正是凭借这一持续迭代的核心技术,武汉凯通被评为湖北省“专精特新”企业,公司业务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凯通石化的业务遍地开花。未来,凯通石化将继续深耕主业,在专精特新之路上继续奋进。
反哺乡土,跨行业拓展事业版图
就像父亲当年从教师跨行进入石油化工行业,吴波在经营凯通石化的同时也在寻求跨行业发展,并成为了一名“新农人”。2017年,吴波响应黄陂区“企业下乡、能人回乡、政府兴乡”号召,在祖籍所在地王家河街道流转了500亩土地,与姐夫潘军一起创办了九曦生态农场。
然而,农业领域的创业远比想象中艰难。吴波坚持无公害种植的绿色理念,完全不打农药,这让农场农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2019年的雪灾更是压垮了十几个大棚,损失惨重。

一度想放弃的吴波最终选择坚持。他和潘军创新采用会员制模式经营农场,主打黄陂当地的应季农产品,以其“小时候的味道”和朋友圈的口碑传播,赢得了千余名会员的喜爱,农场也在近几年逐渐开始盈利。目前,九曦农场经常定期地举办“农业知识小课堂”活动,让家长带着孩子们下到农村,走进农村插秧、玩泥巴、采摘等,把农场与研学相结合。
“在合作经营农场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吴波有浓厚的乡土情怀。”潘军说,“生态农业这么难做,他依然坚持,也是为了带动周边乡亲在村里有事做。”据悉,九曦农场长期雇用了20多名留守老人,人均年增收达3万元。
在村里,九曦农场捐资修缮了村口通往主干道的“最后一公里”道路,并装上路灯,照亮了村民们回家的路。黄陂区年轻一代企业家协会组织慈善活动时,吴波也积极参与,曾多次捐款捐物用于定点扶贫。他说:“企业下乡不能只盯着利润,要真正为乡村做点实事。”
凯通石化的工厂,也为周边村镇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还有六七个岗位是主动向残疾人提供的。“我们有个聋哑人师傅叫陈勇,工作特别认真,已经在我们这做了8年了。”吴波表示,凯通石化愿意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企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体现在社会责任上。
一边是戴着安全帽在工厂里赶进度、一边是挽起裤脚扎根田间地头,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在这个小镇企业家的身上和谐共存。从石化机械到生态农业,从技术革新到社会责任,吴波用行动诠释着新一代乡镇企业家的担当与情怀。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