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陂商·新力量⑰丨胡晓东:钢铁丛林中的数字化先行者,从一根钢架窥见智造未来
2025-10-17 11:03: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林楚晗

实习生 姚易柠

早秋的风掠过黄陂田野,将丰收气息送到武汉汉光钢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光”)的厂房。车间内,巨型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搬运钢结构构件,低沉的运转声与飞溅的焊花交织成工业韵律。总经理胡晓东站在入口,深蓝色工装袖口沾着焊渣,俯身指着图纸节点与工人交流,眼神专注——这位温和的掌舵人,既有老工程师“摸钢算尺”的务实,又藏着对前沿技术“嗅风向、抓机遇”的敏锐。

从1995年十几人挤在小作坊,到如今深耕钢结构、跨界智能装备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胡晓东三十余年的创业路,恰似一根锻造的钢梁:镌刻着中国建筑行业的跌宕,更透着民企“不服输、敢创新”的韧劲。

弃 “铁饭碗” 创业:从设计图到扎根钢构的初心

“我是黄陂王家河街的伢。” 胡晓东的话语里满是亲切。1992年,他从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彼时“包分配”是主流,学校已为他敲定武钢青山某厂的岗位——这在当年是“铁饭碗”,稳定体面。

但胡晓东“轴”了:安稳工作撑不起“干实事”的野心。他曾揣简历赴深圳,站在蛇口工业区街头,望着集装箱与陌生人潮,又觉“离大熔炉太远,没准备好”。最终回武汉,拉上三位想“闯一闯”的同学,从擅长的钢结构领域起步。

1995年,在汉口一间不足200平方米的旧厂房里,汉光雏形诞生,从钢结构维护系统设计服务起步。“没钱,几人凑了几万块钱,身兼数职:跑业务、搞设计。” 最初,汉光靠为东风系车企、央企和国企提供技术服务,渐渐在行业站稳脚跟。

随着国家经济腾飞,钢材产量激增,钢结构广泛应用于厂房、场馆、公共建筑,行业迎来“黄金期”。汉光订单渐多,古田路厂房愈发局促。2005年一个周末,胡晓东开车回黄陂老家,突然萌生念头:“把公司搬回来,根在这,心里踏实。” 他很快租下30亩地,亲自盯厂房建设,从车间布局到设备摆放,细节反复琢磨。当第一批钢构件在新厂房加工完成后,他请老家亲戚参观:“听着熟悉的乡音围着机器转,就知道路走对了。”

啃“硬骨头”破局:以技术为刃,铸就地标钢构传奇

汉光荣誉室里,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全景照挂在最显眼处——这座“飞来石”外形的建筑,是武汉文化地标,更是汉光从“跟随者”变“引领者”的转折点。2013年,汉光接下项目时,业内几乎不看好:建筑最大悬挑36米,异形钢结构构件超2000个,国内无同类施工经验可参考。

“当时北京城建设计院设计师拿着图纸来问:‘国内顶尖钢构企业都不敢接,你们敢试吗?’”胡晓东记得,他持图纸在车间走了三圈,手指摩挲悬挑节点图:“虽难,但这是让行业见汉光实力的机会,咬牙也得接。” 可上手后,难题超预期:传统CAD设计无法精准呈现异形构件弧度,加工零件常“差几毫米装不上”;悬挑受力计算复杂,偏差可能影响安全。

胡晓东把办公室搬到项目组,早上七点开技术研讨会,晚上陪工人盯加工进度。为制定最佳方案,他带技术团队三赴北京,与设计院专家逐段核对模型数据,有时为一个节点优化,在会议室争论到深夜。“当时决定用BIM技术做三维建模,国内钢结构施工中少见,老工人觉得‘看不见摸不着,不靠谱’。”胡晓东笑称,为说服大家,他租投影仪把三维模型投在车间墙上:“让工人看构件怎么拼装,慢慢就接受了。”

自项目开始,胡晓东几乎一天都没有休息过。“胡总是个对工作极其认真的人,他忙起来能24小时连轴转。”说起胡晓东的敬业程度,员工曹准眼里流露出钦佩的神色。最终,团队用了七八个月时间,硬是将这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完美呈现。万林艺术博物馆的成功,不仅为汉光赢得了“黄鹤杯奖”,更让公司在如中建三局等大型总包单位中建立了极高的信誉,带来了后续众多合作机会。

最后一根钢构件安装时,万林设计师发来消息:“你们让图纸上的‘飞来石’真立住了。”

凭这个项目,汉光拿下湖北建筑质量最高奖“黄鹤杯”,更赢得中建三局、中铁十一局等信任。此后,东湖国际会议中心的大跨度穹顶、湖北省科技馆新馆的异形幕墙钢构、襄阳科技馆的悬挑展厅,都藏着汉光的“钢构密码”。胡晓东常对员工说:“我们不是‘按图施工’,是设计师创意的‘翻译官’,要把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安全牢固的现实。”

破行业瓶颈:数字化转型,绘就“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蓝图

2020年前后,传统建筑行业陷入“订单减少、竞争激烈、人工成本上升”困境。胡晓东在一次行业论坛发现,不少同行靠“低价抢单”运营,他敏锐察觉:“守传统加工模式迟早被淘汰,必须找新赛道。”

那时“数字化转型”在建筑行业尚模糊,胡晓东已行动:他带领公司与武汉科技大学等进行校企合作,联合研发,探索“钢结构工业化生产”可能。最终,他力排众议,投资五千多万元,围绕钢结构主业向上延伸——一面研发精密机床床身,供钢结构数字化加工;一面探索建筑全产业链智能化,目标是“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

“现在工地90后、00后少了,年轻人不愿干重活,以后谁来盖房子?”胡晓东思路清晰:用三维模型生成数据流,驱动机床、机器人标准化生产,工厂“拼好”建筑构件,现场“拧螺丝”组装。这种想法遭到了许多质疑,例如“投入大、周期长”“建筑行业复杂,学汽车生产不现实”等。但他坚定地说:“转型有阵痛,不转是等死,现在不闯,以后没机会。”

如今走进汉光数字化车间,设想正落地:一名工人坐操作台,屏控四台焊接机器人同步作业,焊枪精准移动,误差≤0.1毫米;旁侧智能仓储里,AGV机器人自动搬构件,扫码可实时追位。“以前焊工一天最多焊 5 米,现在机器人焊 20 米,质量更稳。” 车间主任自豪道,这套系统不仅自用,还成对外技术产品,已售三家同行。

除了专注于主业,胡晓东还将数字化技术延伸到了民生领域。“去医院常见车主绕圈找车位,急得慌。” 他带团队开发智能停车系统:车主把车开至交接站,无需下车,AGV机器人运至空位;取车时APP预约,3分钟内送车到面前。系统靠“立体停车 + 机器人搬运”,比传统停车场增加40%车位。在武汉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系统已运营两年,日服务超500车次,缓解“停车难”。“我们做的不是单个机器人,是全流程方案,靠的是多年钢结构‘精准控制’积累。” 胡晓东说。

汉光办公楼一楼大厅,“质量求生存,创新求发展”的红标语格外醒目——这是胡晓东创业初期定的宗旨,至今指引企业发展。目前,汉光已在武汉轻工大学学生宿舍项目试点数字化建造:工厂预制墙体、楼板,现场螺栓拼接,工期比传统缩短30%。站在项目现场,胡晓东看着机械臂吊装构件,满眼期待:“这是建筑业的未来,我们只是先走一小步。”

回望三十余年职业生涯,胡晓东总说“没难关都闯不过”。弃铁饭碗的犹豫、创业初的窘迫、接万林的压力、转型的质疑,每一次“难”,都被他视为“成长机会”。员工说,胡总身上有“不服输的劲”,认定的事就坚持到底。

从籍贯黄陂,到迁公司回黄陂,再到从黄陂走向全国,胡晓东的人生轨迹像不断延伸的圆——圆心是对钢结构的爱,半径是突破的勇气。他常说:“这辈子就跟钢打交道,看钢构件变成高楼、地标,心里踏实。”

如今50多岁的胡晓东,仍保持每天逛车间的习惯:有时停步与年轻技术人员聊编程,有时蹲下查构件焊接质量。在他看来,汉光的故事远没有结束:“数字化转型只是开始,未来还要探索绿色建筑、智能建造,让钢结构更牢固、环保、智能。”

夕阳下,汉光厂房的钢构剪影被拉长,胡晓东站在车间门口,望着远处在建的高楼,眼神坚定。他的“钢构人生”,仍在探索新可能;而中国建筑业的数字化未来,正是这样的“先行者”,愈发清晰、坚实。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