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赵雪峰 向智 韩珊 阮航 汪鑫
10月16日,武汉市“建设支点 当好龙头”主题报告会“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在支点建设中挺膺担当”专场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共青团武汉市委书记皮惠兰以《城市可爱 青年可为 让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为题,讲述武汉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战略布局与实践路径,勾勒出一幅“城市可爱、青年可为”双向奔赴的新画卷。

搭建“努力成才、皆可成才、尽展其才”广阔舞台
武汉将青年发展置于城市战略核心,大力实施“学子聚汉”工程,出台《武汉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并将“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如今,青年人口已占全市总人口三分之一,每年留汉高校毕业生超过30万人,连续多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武汉也上榜“中国人才吸引力十强城市”。
报告会上,皮惠兰介绍,在创新创业领域,武汉为青年创业者打造从“一张桌”到“一间房”再到“一层楼”的多层次支撑体系,构建“孵化器+产业园”双轮驱动模式,通过建立赛事直通车机制,设立20亿元的投资基金和100亿元的青年双创信贷资金等,着力将青年创新创业的种子培育成参天大树。
在产业发展方面,武汉每年举办500场招聘会、提供50万个优质岗位。开展“武汉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助力青年人实现从“专业人才”到“产业合伙人”的转变。
在乡村振兴领域,“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每年遴选30个“金点子”项目给予最高5万元支持,同步推出最高500万元贴息贷款。“新农人培育计划”提供全链条赋能,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
在区域融合领域,武汉主动携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成渝地区,推动人才互通、资格互认。持续开展“千岗迎台青”专场招聘,设立汉港澳青年交流驿站和国情教育基地,同时,通过“千企百展出海拓市场”助力青年企业家对接全球。
在社会治理方面,武汉积极推动优秀青年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通过“青年观察团”“青年议事会”让每一个金点子都可能成为城市的新变化。“武汉鼓励青年通过志愿服务、文明行动等多种形式参与城市共建,成为城市的‘主理人’。”皮惠兰说。
持续夯实青年与城市相互成就的“沃土”
中央团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廉思围绕“青年与城市共生成长的时代逻辑”展开深度分享,引发了在场青年代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共鸣。
谈及武汉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实践路径,廉思指出,武汉不仅凭借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为青年提供成长沃土,更通过精准治理实现“城市赋能青年、青年激活城市”的良性循环。
廉思分析,武汉具备多方面基础条件支撑青年发展。作为“九省通衢”之地,其区位优势为青年提供“留得下、走出去”的双向通道;92所高校、超过百万名在校大学生,构成全国领先的青年人才储备;“光芯屏端网”“车谷制造”等产业集群,与青年创新能力高度契合;而这座英雄城市骨子里的包容气质,更滋养出一种平等、务实、有温度的社会氛围,让每位奋斗者都被温柔以待。
“在治理层面,武汉逐步推动青年工作由‘单点激励’向‘全面生态化治理’转型。”廉思进一步指出,武汉在政策上注重整体设计,以“学子聚汉”等工程为抓手,打通“求学——就业——创业——安居——融入”全流程服务链;空间上强化开放共享,支持青年文化活动、建设创新空间、培育社群网络,塑造“青年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的城市氛围;产业上聚焦前瞻布局,瞄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新兴领域,促进青年人才与新质生产力紧密对接;治理上打破部门壁垒,推动数据共享与政策协同,实现青年工作“一体推进、系统集成”。
“武汉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既是政策契机,更是历史必然。”廉思强调,武汉将先天优势转化为共生成果,不仅提供了“以青年为中心的城市现代化路径”,更在回答“什么样的城市能让青年与时代同步跃升”这一核心命题。
“青春思政课”让产业育人实践更鲜活
在青春思政课《我的梦想会发光》上,红领巾小记者任盛丽、红领巾讲解员程睿韬在课堂上与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积极互动,通过拼装芯片模型、聆听“光芯屏端网”产业讲解,直观感受武汉产业实力与科技魅力。
为让专业知识“接地气”,大学生志愿者巧妙采用“积木拼搭”模拟电路运行,将芯片研发的复杂原理、智慧农业的前沿应用,转化为中小学生能听懂、感兴趣的内容。团市委工作人员则以“球队作战”的比喻,解读“965”产业集群,将9大支柱产业比作“主力阵容”、6大新兴产业视作“潜力球员”、5大未来产业喻为“后备新秀”,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鲜活。
这堂生动的“青春思政课”,正是武汉团市委纵深推进“产业育人”大思政课体系建设的生动缩影。对此,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中小学生从小播种产业理想,助力大学生在产业转型发展实践中淬炼成长,激励产业一线青年勇担重任、攻坚克难,以城市产业发展为载体,推动党团队育人一体化链条链接贯通。”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