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文明理念,武汉16个项目获扶持推介
2025-10-21 20:09: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李庆

实习生黄梦媛

通讯员易晓灵芝 邓子依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红领巾五点半话筒现在开始广播啦。”每天下午,硚口区荣东社区的大喇叭准时响起悠扬的童声,这是社区的小播音员们在播报,近年来,荣东社区打造“红领巾5点半话筒”项目,由辖区青少年担任社区播音员,定期提供信息播报,及时将国家政策和有关信息传达到居民身边,特别是为老年人宣传卫生健康、预防诈骗、垃圾分类、智能生活等生活知识。在一个个小小播音员的发声下,辖区居民也被影响、带动,主动参与社区建设。

10月20日举行的2025年武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优质项目展演暨线上观摩培训活动中,该项目获得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主办方公布了16个获扶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优质项目名单,并从中精选12个优质项目,围绕“理论铸魂・时代回响”“文脉赓续・非遗新生”“共治共享・幸福密码”“行业赋能・互促共进”四个主题,以“文艺展演+线上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出武汉在理论宣讲、文化传承、社区治理、行业服务等方面的文明实践成果,生动演绎文明实践的“武汉样本”。

本次活动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明办主办。现场,项目推介人通过PPT展示、短视频、讲述、场景再现等形式,生动展示项目的实施情况与成效。新颖的形式载体、厚重的文化底蕴、鲜明的价值导向、真挚的为民情怀,以及一个个暖心故事,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热烈掌声。

一批项目打破理论传播壁垒,让“铸魂”触角延伸至生活场景,在“理论铸魂·时代回响”篇章,“红巷青马”项目通过送政策上门、送红利入企、送便利进社区等举措,推动理论深入基层,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红领巾五点半话筒”项目聚焦社区老人智能鸿沟的痛点,以童声为桥,让青少年成为基层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中碳登“碳路先锋”项目,则把“双碳”战略融入生活场景,引领绿色新风尚。

“文脉赓续·非遗新生”篇章展示了多个非遗项目的创新实践。武汉剪纸走进社区、校园,甚至“开”进地铁专列、走上国际时装周,让非遗焕发出新活力;黄陂“木兰村戏”推行“百姓点单、团队创牌、政府搭台”,演出场次从每年600场增至1500场,惠及群众近50万人次;江汉区“铜”享学堂把老街巷变成“智慧课堂”,推动非遗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全民共学、共治、共享。

“共治共享·幸福密码”篇章中,多个项目展示重构社区治理空间,将文明实践场所深度整合,实现“治理见实效”的尝试。长江新区“上堡格格”以“网格化+自媒体+文明理念”模式搭建云端社区,一年来视频播放总量突破800万,形成了“群众讲、群众看、群众赞”的生动局面;新洲区“文明实践游园会”秉持中心搭台、群众唱戏、多方受益原则,推动活动模式从政府包办向“筑巢引凤”转变,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江夏区聚焦“一老一小”,通过改造闲置空间为养老中心和童梦乐园、打造“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机制,形成全龄友好、温暖循环的社区循环。

在“行业赋能·互促共进”篇章中,武昌区作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打造“1314”婚俗品牌,倡导喜事简办、婚姻诚信,为幸福“加分”;东湖高新区“藏蓝普法反诈行动”打造“反诈女团JC Girls”“樊哥说反诈”等IP,组织民辅警深入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入户宣传,推动电诈警情明显下降;协和医院与江汉区共建“音乐疗愈”项目,遵循神经音乐学原理,形成体验、引导、内化、赋能的文明实践路径,以旋律疗愈身心,服务超1500人次。

目前,武汉市已建成16个文明实践中心、174个文明实践所、3296个文明实践站,打造文明空间、文明实践点、行业特色阵地953个,有力推动了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