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黄陂⑬丨宋锋:十年“跪诊”,小镇村医用脊梁撑起乡亲们的健康保护伞
2025-10-24 13:39: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王佳文

摄影记者 黄士峰

海报制作 彭植

通讯员 黄宣

一枚银针,在指间稳健捻转;一个身影,常跪在病榻前施诊。

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道中心卫生院中医科主任宋锋,为克服自身脊椎问题导致的腰疾、更好服务病床上行动不便老人,而坚持了近十载独特的“跪诊”。

从当年濒临消失的“一人科室”,到如今拥有11名医生、设备精良、声名远播的卫生院“顶流”,宋锋用坚韧的脊梁和精湛的医术,默默书写着“小镇大医”的动人篇章。

一人撑起的科室到队伍发展壮大

每年春末夏初的梅雨季,是关节疾病、疼痛的高发时期,也是横店卫生院中医科为老年居民服务的高峰期。这时,在横店卫生院的诊疗床边,总会出现令人感叹的一幕:中医宋锋蹲下或单膝跪地、呈“跪坐”姿势为病患诊疗,并且一跪就是许久,直至诊疗完毕。原来,宋锋因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尤其在雨季腰部难以弯曲,他在诊疗行动不便、只能在病床上坐卧的老年患者时,只得跪在地上为病患诊疗。这样的“跪诊”行医,他已在横店街道中心卫生院坚持了许多年。

据悉,宋锋在1999年就来到了横店街道中心卫生院工作。后来,因卫生院中医人才流失,同时宋锋自己对中医也十分热爱,他便按照卫生院的安排外出进修,正式开始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知识。

“当年卫生院中医科人手最少的时候,就只剩我一个人了。”在系统学习进修针灸技艺一年后,回到横店卫生院的宋锋挑起了整个中医科的担子。重担之下,他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知识、进修实践技能。叠叠的书本和各式诊疗工具,见证了宋锋从一名青涩的入门者成长为技艺愈发精湛的科室“扛把子”。20多年来,他始终勤学不辍、积极参与各类中医培训项目,还将前沿中医诊疗技术引入乡镇临床。如今,年近50岁的他,依旧坚持在基层一线为群众诊疗。

在横店卫生院和宋锋的努力下,中医科医疗团队逐渐壮大起来,该科室目前共有医生11名,已成为解决当地乡镇和农村居民疼痛性疾病、老年慢性病的不二选择。中医科从过去险些“撑不下去”,一跃成为卫生院的“顶流”科室,周边的老年居民无人不知卫生院的中医们很“有板眼”。目前,中医科还创新运用“针灸+中药+理疗”的特色综合疗法,为农村老年人针对性缓解常见颈肩腰腿痛、风湿病等顽疾。

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正汇入基层中医

在宋锋身体力行的带动下,新一代医生们正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注入卫生院。

“宋医生鼓励我们科室的医生都要有各自的专长”,沈启辉医生自大学毕业进入横店卫生院后,就跟着宋锋学习。在宋医生的“传帮带”的力量感染下,已经工作快十年的沈启辉,正在主攻乡镇的微创治疗方向。

“面对坚持保守治疗的患者时,宋医生总能提出相应的有效治疗方法”。沈启辉还记得在诊疗一位年迈患者时,在患者坚持保守治疗,与要想解决问题最好做手术的“两难”情境中,宋锋医生提出用“针刀法”来缓解患者病痛,最后果然既缓解了病痛,也满足了老人不开刀的愿望。沈启辉也从中明白:面对多为农村老年人的病患,乡镇医生要学会站在病人与医生的交会处思考:在解决病痛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要求。

为提高乡镇医院的治疗覆盖面,宋锋在培养年轻医生时,提出了“三个阶段”模式。第一,要夯实医学基础,同时注重诊疗等实践经验积累;第二,每个医生要术业有专攻,坚持进修自身专长;第三,要将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坚持优化乡镇临床与诊疗方法。

在宋锋医生的要求下,中医科的年轻医生们自入职以来,积极参与各类进修培训,专攻自身专长。宋锋还组织科室定期开展病例研讨会。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驱动下,推动乡镇医疗得到了快速发展。

此外,宋锋的身影,还踊跃于乡镇中医临床的创新诊疗工作中。他积极将浮针疗法、新圆针、小针刀、内热针、火针等新技术引入实践。宋锋还坚持用平价药材配伍高效药方,为患者谋取更多福祉。

足迹遍布30余村,当好家门口的“杏林暖医”

面诊时的望闻问切、娴熟的中医技艺以及对病人的切身关怀,都为宋锋打出了响当当的“名号”。多年来,宋锋所在科室的患者就诊满意度在全卫生院中居领先地位。

除了日常坐诊,宋锋还会定期带领医疗团队在30多个村子里义诊、为行动不便病患上门看诊。

“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相对较弱,尤其是中年人,不太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在进村问诊时,宋锋就多次为乡镇居民排查出潜在身体风险和疾病。

一位50多岁的居民咨询时,只说自己的胳膊疼,怀疑是肩周炎。但在宋锋的进一步询问与查体中,他推测患者的肺部可能出了问题。在经过进一步CT检查后,确实发现这名患者肺部有阴影,最后确定为肺部有肿瘤。多年来,在宋锋的细致询问与检查中,多位村民的类似潜在疾病得到了及时救治,避免了早期疾病进一步恶化。

这位被村民亲切称为“家门口的健康守护人”的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不断让基层乡镇中医具象化。

乡镇不大,最远的村子距离横店卫生院开车也要三四十分钟;乡镇不小,共有30多个村子、多个情况复杂的人家。但总有背着医疗箱、穿梭于田野小路的乡镇医生,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它,写下小镇大医的故事。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