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林楚晗
摄影记者 黄士峰
海报制作 彭植

午后的木兰山风过林梢,樾和林泉民宿的庭院里,茶香与草木清香交织。“‘樾’是树荫,‘和’是共生,‘林泉’是自然本真,这几个字藏着我们对理想生活的全部想象,更透着‘轩冕客志在林泉’的向往。” 站在落地窗前,望着窗外环抱的古树与澄澈池塘,创始人刘泊宁这样解读品牌深意。
这位英国杜伦大学金融管理硕士,曾是深耕职场的私募基金经理,如今已是武汉民宿行业的标杆人物。40岁的他眼神明亮:“比起数字跳动,我更想做能让人安放心灵的事业。” 六年时光里,他在木兰山麓书写了一段从金融跨界文旅的创业传奇。
跨界缘起:辞掉金融高薪,赴木兰山圆 “自然栖居梦”
(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0年,刘泊宁从英国杜伦大学金融管理硕士毕业,顺理成章踏入金融行业,手握旁人艳羡的高薪。但留学时走遍世界各地特色民宿的经历,在他心里埋下一颗种子——“那时就觉得,能让人在自然中放松的空间太有价值了。”
2018年的一次家庭出游,让这颗种子迎来破土契机。木兰山深处,一栋被古树与池塘环绕的破旧红房子,以“隐居山野的静谧感”击中了他。当时武汉精品民宿市场尚属空白,他敏锐捕捉到机遇,毅然放弃金融行业积累,决心打造一处“与自然对话的空间”。“城市人对自然的渴望是刚需,这里的资源足以打造一个能让人慢下来的地方。”
历经近两年改造,2020年“樾和林泉”正式面世,成为武汉城郊微度假的标志性目的地。

匠心筑梦:让民宿 “融” 进山林,还成了乡村振兴的纽带
走进樾和林泉,看不到刻意雕琢的痕迹。荒废的老建筑被赋予新生,古树与池塘原貌保留,客房布置也透着“减商业化”的巧思。“我们的设计遵循‘三高’逻辑:高辨识度、高级感、高传播性,但核心永远是原创性——绝不复制,只做属于这片山林的独一无二。” 刘泊宁认为,“独特性和个性化是民宿立足的根本。”
这种对原创的执着,在森林疗愈木屋中达到极致。正面落地玻璃将森林景观全景引入,背面半开放式汤屋让树木穿房而过,雨天听雨滴打檐,冬夜观雪落池塘。这个融合疗愈与居住功能的空间,不仅让民宿冬季入住率提升3倍,更入围国际设计大奖Architizer A+Award。
(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除硬件打造外,民宿常年提供森林疗愈、音疗颂钵等活动,2024年秋季更对住客免费提供助眠疗愈等体验,让自然成为最好的疗愈师。曾来度假的陈筱蔚,被景色与理念吸引,最终留下来成为长期合作的疗愈师:“这里的景色让我很放松,也让我找到了新的合作方向。”
对品质的坚守换来了市场认可:樾和林泉周末平均入住率超80%,节假日常年满房,社交媒体上两万多私域粉丝持续分享治愈时光。黄陂区的用地保障、融资支持、品牌创建等全方位政策帮扶,也让他能安心打磨产品。如今,环绕木兰山,他已打造出樾和林泉・白玉兰、青曦望云等多个项目,其中“白玉兰”连续两年斩获旅宿界“奥斯卡”黑松露奖,规划中的樾和林泉・烟谷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作为武汉黄陂民宿创业导师,刘泊宁深知民宿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我们 70% 的员工是当地村民,客人的餐饮、消费能直接带动乡村增收,更能吸引年轻人回来传承本土文化。”24岁的德兴村人罗兰,此前从事幼师职业,如今在离家骑车仅15分钟的樾和林泉找到心仪工作:“离家近,待遇不错,每天能和自然零距离接触,上班也能很开心。”
谦和、情绪稳定、努力……是员工黎丽对刘泊宁的评价:“最开始来到这里只是想找个让自己疗愈的地方工作,没想到,真的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刘总对每一个员工都很好,而且在这里工作,真的感觉让自己的节奏慢了下来。”

蓝图升级:从单家民宿,到 1400 亩 “微度假生态圈”
2024年初,刘泊宁正思考民宿的延伸价值时,木兰营地负责人找上门来。第一次探访,黄昏时分的湖光山色让他当即决定参加共创:“这里能实现我对‘一站式微度假’的想象。”
五个月后,原本单一的亲子研学营地变身“山岛里”。“山岛里”源自梵语“SATORI”,意思是“顿悟”,意指大家可以在这里找到“精神的栖息地”,这也是项目的灵魂内核。荒废水塔被改造成“时光之塔 1950”打卡点,咖啡厅、露营区、烧烤区错落分布,皮划艇、山地越野等项目动静相宜,连砍柴、烤叫花鸡等沉浸式活动都充满巧思。刘泊宁笑称,打造这里就是想帮都市人“去班味儿”。

如今的山岛里,目前日接待量最高达600-700人,形成“民宿 + 营地”的联动效应。不少游客像胡女士一样,前一晚住樾和林泉,次日打卡山岛里:“两处都有一脉相承的隐世感,能让人彻底放空。” 汉口自媒体博主更是常客:“我玩越野,爱人拍美景,孩子爱露营,一家人都能找到乐趣。”
(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站在山岛里半山腰的新建民宿工地前,刘泊宁勾勒着更宏大的蓝图:这片总面积约1400亩的区域,核心区将升级设施并引入民宿,外围1300余亩林地农田计划打造精致农场、森林拓展、户外婚礼等项目,未来日接待能力预计可达2000人。同时,他还将标准化管理体系对外输出,与多家国企合作推进新项目。
夕阳为木兰山镀上暖光,山岛里的露营灯渐次亮起。从一栋红房子到一个微度假生态圈,刘泊宁用五年时间证明:当金融思维遇上人文情怀,当商业逻辑融合自然本真,就能在山野间造出安放心灵的“诗与远方”。他望着山间的新建筑,眼中满是笃定:“以前做金融是数字的增长,现在做民宿是价值的创造。”
主营业务:微度假项目投资运营
联系人:雷达
电话:13816072312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