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肖满 王峰 王天宇
在洪山区“武汉之夏南湖之夜”的惠民舞台上,75岁的童爱武身影忙碌,眼神清亮。谁也想不到,这位带领艺术团拿遍全国大奖的领路人,曾是国棉六厂的一名纺织女工。下岗创业成功后,她毅然转身,用26年的时光,将舞蹈的种子撒向乡间,彻底“舞”变了乡村风貌。

“那时候青菱乡,几乎没啥文体活动,打牌搓麻的挺常见,街坊邻里闹矛盾打架的也挺多,不少年轻人都闲着没事干。我创业挣了些钱,就想做点什么,改变这种风气。”回顾初心,洪山区农民艺术团、爱舞艺术团的创始人童爱武记忆犹新。
怀揣着让乡亲们精神文化生活“富”起来的朴素愿望,这位曾经的“武汉市创业带头人”“湖北省三八红旗手”开始了她的“二次创业”。当时,童爱武骑着自行车,跑遍了红霞、长征、毛坦、光霞等村,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动员妇女儿童参加免费的绘画、书法和舞蹈等文艺培训,她陆续开设了“媳妇班”“娃娃班”,还组织发起了“文农杯”比赛。


说起“文农杯”,就不得不提到童爱武的公公——王文农先生。他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入室弟子,一生醉心艺术,一直梦想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沙龙。但在那个仅能解决温饱的年代,这个愿望只能深埋心底。
1992年,童爱武与丈夫王传义买下了青菱乡长征村的一栋两层小楼,开始筹建艺术沙龙。夫妻俩几乎把所有积蓄都投入到建设中。到1997年,他们已在周边购置了一亩多地,房屋也扩建至2000余平方米,“文农艺术沙龙”初具雏形。

然而,观念上的阻力接踵而至。在许多老一辈人眼中,女人和孩子抛头露面去学跳舞,是“不务正业,丢人现眼”。一些婆婆甚至直接追到培训点,硬要把儿媳从教室拉回家。
面对观念冲突,童爱武没有退缩。她挨家挨户地耐心解释,一遍遍告诉老人们:跳舞不仅能锻炼身体、愉悦心情,还能让媳妇更开朗、孩子更自信,家庭氛围也会更和睦。她反复强调:“这不是丢人的事,这是新时代的生活。”
慢慢地,坚冰开始融化。一支支村舞蹈队、锣鼓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寂静的乡村响起了欢快的节奏,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站在了灯光下、舞台上。乡风,真的为之一新。村民邱波兰的儿子在这里学习了两年的拉丁舞,后来在全国多项舞蹈大赛上拿到名次。现在,邱波兰和丈夫每年春节都提着礼物来看望童爱武,感谢她对孩子的艺术熏陶。

后来,童爱武又从各村精选了三十人,成立了洪山区农民艺术团,并自掏腰包请老师创编节目。《妹娃要过河》《我的父母之乡》《醉金秋》《爸爸的工地》《莲扇欢歌》……一个个充满乡土气息与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从农村、敬老院跳到了江滩大舞台、上海世博会,甚至中央电视台。
2000年2月,洪山区文化、宣传部门找到童爱武,希望把沙龙建成农村民办文化示范基地。夫妇俩爽快地答应下来,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文化艺术中心就此诞生。童爱武说,公公生前一直希望后代不要仅仅沉浸在美术创作中,还要为社会做一些有用的事,老人在九泉之下看到沙龙给村民带来这么多欢乐,肯定备感欣慰。

湖北省第六届农村金秋文艺调演特等奖、武汉市少儿文艺调演一等奖、武汉市健身舞大赛一等奖、第五届国际老人文化艺术节金奖第一名、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农风▪农情▪农乐——端午大型广场乡土艺术文艺汇演”精粹奖、第五届湖北艺术节优秀作品奖……多年来,艺术团频频进行公益演出,参加省、市及国外演出,一次次捧回了大奖。
面对满墙的奖状与奖杯,童爱武却说,她最大的喜悦从来不是荣誉,而是人。“每当台下掌声响起,看到队员们眼里闪烁的自信,看到乡亲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这份与群众紧紧相连的成就感,是她26年如一日坚守的最大动力。

硕果累累的背后,也有无法弥补的遗憾。2010年,母亲病逝,正逢重要比赛筹备关键期,她未能送母亲最后一程。提及此事,童爱武依然难以释怀,动情处潸然泪下。如今,已届古稀之年的童爱武,依然奔走在群众文化第一线。在刚刚圆满收官的第六场“武汉之夏南湖之夜”活动中,从节目编排、演员调度到现场协调,她依旧事事用心、亲力亲为。
11月初,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培训班,将在恩施州宣恩县举行。培训期间,同时举办“文化力量·民间精彩”湖北省第四届社会文艺团队展演。经洪山区文化和旅游局推荐与支持,童爱武将率团队携群舞作品《莲扇欢歌》参演。目前,全体队员正全力以赴,紧张有序地投入到节目排练中。

“文化就像一粒种子,只要在心里扎下根,就能开出最绚烂的花。”被问起为何始终不知疲倦,童爱武动情地说:“只要我还跳得动,就要带着姐妹们,把快乐与美好一直跳下去。”岁月如歌,时光如诗。童爱武用她的热忱与担当,将一方农村文化阵地,变成了点亮生活、凝聚人心的广阔舞台,自己也活成了一道亮丽不变的风景。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