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京汉携手重磅宣布!
2025-11-01 15:36: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李庆

通讯员 况昕昀 陶茂军

实习生 黄梦媛

10月31日,北京寒意渐浓,但2025武昌北斗产业招商招才推介会现场却热度十足。

当联合飞机集团与武昌区政府的“联合飞机集团华中总部项目”落笔签约时,一旁的武昌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赶紧握手祝贺:“我们已储备好10多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就等京津冀技术落地。”

当天,京汉两地共签约北斗领域重点项目18个,签约金额突破35亿元。这场跨越1100多公里的邀约,背后显示的是武昌坚持发力北斗产业的底气与雄心。

武昌的底气从何而来?

武汉作为全国北斗产业的“中部极核”,过去五年,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超30%,2024年突破600亿元。

武昌作为武汉北斗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已形成从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到系统集成、场景应用的北斗全产业链雏形。

目前,武昌坐拥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汇聚全国半数北斗院士团队,创新动能澎湃;正高标准建设“中科·武大智谷”、滨江数创走廊、白沙科创片等产业空间,为项目落地提供“黄金载体”。

武昌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正抢抓机遇,积极推进产业规划、空间承载、企业招引和核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拓展,沿武汉市长江南岸滨江核心区和环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打造滨江数创走廊和中科·武大智谷,全力承接北斗产业发展,“围绕空天信息细分领域,重点推进珞珈创新港产业园等产业空间落地,推动北斗领域院士、中国科学院量子科技研究所等顶尖科研资源就地产业化,构建‘星、站、网、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着力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北斗产业集群。”

中科·武大智谷作为武昌区北斗应用产业高品质核心承载空间,目前,小洪山科学城已对接50多家拟入驻企业,珞珈创新港产业园洽谈客户100多家,预计年内将新增32万平方米产业空间。

“选择北京,是因为这里有北斗产业的‘大脑’,而武昌有最好的‘试验场’。”武昌区经科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当天的推介会,共促成两地签约北斗领域重点项目18个,签约金额突破35亿元,涵盖基金合作、技术协同与产业落地等多个方向,充分彰显了两地协同模式的巨大潜力。

京津冀看中武昌什么?

目前,京津冀正推进北斗生态建设,计划2027年实现场景共享、设施互通,因此亟需技术落地的成熟载体,而武昌的北斗技术基础和产业发展前景均活力满满。

在此背景下,双方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现场签约的联合飞机集团华中总部项目就给出了答案:武昌的人才优势、区位条件和营商环境打动了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联合飞机集团华中总部总经理吉周诚说,此次布局填补了企业华中区域空白,也将为武昌北斗+低空经济产业链注入新动能。武昌区北斗核心产业已初具规模,正朝着打造空天信息产业新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

这将是京津冀企业渴求的规模化应用场景。

“企业只需带技术来,剩下的交给我们。”推介会现场,武昌区有关负责人发布“十大应用场景清单”,围绕文旅、教育、医疗、治理等领域,让技术在实践中验证、产业在生态中壮大。

引得进,还要留得住、发展好。武昌区介绍,已构建了涵盖产业、人才、金融的“全周期政策体系”,以真金白银与精准服务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据介绍,在资金支持上,该区设立“拨转股”财政专项资金,助力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攻克技术难关;设立空天信息产业子基金,链接省市千亿级基金矩阵,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目前,该区已组织千余名干部担任企业“不在册、不领薪”的“零号员工”,做到“不叫不到、有呼必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第一时间帮助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推介会尾声,小洪山科学城的展板前围满了咨询者,武昌区有关负责人展望未来:“预计明年此时,这里将有千余名工程师同时攻关。”

这正是这场京汉北斗之约的最好注脚。

中国卫星导航协会相关负责人说,“京汉联动”的推介会,是对“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的深度探索,协会将进一步发挥国家级平台的资源链接优势:一方面将武昌区的产业需求、应用场景纳入全国北斗创新资源匹配体系,精准对接京津冀的央企龙头、科研院所、领军人才,推动更多前沿技术在武昌“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另一方面,将把武昌区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产业集群的经验,纳入全国北斗产业发展案例库,推广至更多地区,让“武昌实践”成为推动全国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