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混凝土”亮相武汉,诉说5000年前人们住和吃的秘密
2025-11-05 19:30: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胡长幸

通讯员 盖伟涛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被誉为“史前混凝土”的红烧土,16件首次在国内展出的中国营造学社古建调查时的珍藏样本,破解《营造法式》彩画密码的五彩遍装斗拱模型……11月4日,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中国建筑科技馆古代建筑展厅以全新面貌开放参观,带领观众开启一场跨越几千年的建筑技艺探索之旅。

据介绍,展览以“源于自然 土木华章”为主题,共分为构、筑、跨、耸、宜五个部分,通过文物、模型、互动多媒体、沉浸式装置等形式,展现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灿烂成就。

新闻记者对比前后参观上述展区的体验发现,升级后的展览保留了部分原有古建缩尺模型,应县木塔、嵩岳寺塔、佛光寺文殊殿、灵谷寺无梁殿等展品在全新展陈空间观感更优。在沉浸式观影区和尾厅多媒体互动区,还可以解锁“样式雷”家族发展历程,了解凝结在中国古建中的世界观和礼制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览上新的展品中,首次出现了代表新石器时代先民制造、利用更坚固、实用建筑材料实践的真实文物,即两块其貌不扬的“土疙瘩”,一大一小,体积大的偏黄色,小的一块颜色偏浅,上面还有树木茎干留下的长条形凹痕。据展品前介绍牌显示,它们是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屈家岭遗址中的红烧土残体,诞生时间距今5000年左右。

“它们的出土,可以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在荆楚大地就已经出现了建筑材料砖块的雏形,当时人们同样向往更好的居住环境。”中国建筑科技馆执行馆长张祖礼介绍,先民将黏土混合稻壳、秸秆后进行焙烧,制成坚硬、防潮的红褐色建材,属于当时的新材料,被誉为“史前混凝土”。

考古证实,红烧土被广泛用于铺设房屋地面、构筑灶台,甚至作为重要木构建筑的承重基础。这种建材的大规模使用,及其内部包含的大量稻壳,不仅是远古建筑技术萌芽期追求革新的体现,更是当时发达定居稻作农业的直接证据。

1956年的冬天,在对屈家岭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时,考古学家发掘出一片烧土遗迹,并在其中发现了稻壳和稻壳的茎叶。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丁颖在对谷壳进行观察和鉴定后认为,这些谷粒当属于粳稻,且在我国是比较大粒的品种,与今天栽培的粳型品种最为相近。这意味着,在5000年前,先民的驯稻技术已经相当先进,也懂得物尽其用、制作建材。

“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想到用黏土烧成类似红砖的建材做房子,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展馆附近小区居民王丹,当天过来逛展,在听完讲解员的介绍后,大为钦佩先人的智慧,她打算周末带孩子再来感受中国古建筑中蕴含的悠久文化。

汉千秋万代印文砖、明黄绿琉璃斗拱、开封开宝寺塔坐佛酱色釉面砖等16件文物是首次走出清华大学、来到武汉展出。透过展柜可以看到,黄釉、绿釉琉璃滴水上的浅浮雕云龙纹姿态灵动,莲花纹瓦当、鬼瓦等文物雕饰精妙。5件营造学社题写残片,分别清晰地标有“汉长安城西南角墙头上”等字样,诉说着中国营造学社调查古建的足迹。

据悉,古代建筑展厅将作为中国建筑科技馆常设展览展出,文物展期仅三个月,观众可以免费预约参观。配合展览,中国建筑科技馆还推出“从土到瓦解锁古建营造密码”等科普活动。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