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日,我们向读者推荐这篇来自基层民警的深情叙述《那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
它源于武汉市公安局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分局吹笛派出所与张家铺学校正在推进的“笛启春晖”护苗行动。在这场旨在落实困难家庭常态化帮扶、为未成年人成长护航的行动中,一位女警推开的,不只是一扇斑驳的家门,更是一扇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
她弯下腰与老人平视,是尊重的温度;她为孩子许下守护承诺,是责任的重量;她从女儿的明亮房间走进小楠的简陋住处,是共情的深度。
这份善意无关宏大,却让我们看见:“笛启春晖”的核心,从来不是单一的救助,而是以心换心的守护,是以己之力的传递——从帮助一个个“小楠”开始,唤醒更多人对身边困境的关注,让每个“无声的不安”都能被听见,每个“渴望的眼神”都能被照亮。

《那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
王艺臻
名为“帮扶小楠”的计划,在我的办公桌上静静地躺了近两周,被一份份文件签报、活动报告不断压在更下面。它不像一个待办的公务,更像一个来自内心深处的、微弱的叩问,在我哄睡2岁女儿,看着她天使般恬静睡颜的深夜里,总会悄然响起——老师说的那个总被欺负的孩子。
决心,是在一个平淡的周四午后突然定下的。没有事先电话,我几乎是抱着一种“突袭”的心态,想去看看那个孩子最真实的样子。我特意换上警服,在孩子心中,那就是安全感本身。
跟着导航,我拐进了一条与主干道仅一墙之隔,却仿佛穿越了半个世纪的窄巷。喧嚣被瞬间吞没,空气里弥漫着老旧房屋特有的、混杂着霉味与炊烟的气息。巷子两侧的墙壁爬满了潮湿的苔藓,几株野草从砖缝里倔强地探出头。地址上写的门牌号,钉在一扇油漆剥落、露出木头原色的旧门上。门虽锁着,却留下一道幽暗的缝隙,像这个城市一道不经意的伤口。
我没有立刻敲门。我站在门口,做了两次深呼吸。我抬起手,指节落在木门上,发出的“叩、叩”声,在寂静的巷子里显得异常清晰,也敲在了我自己的心上。
开门的是小楠的奶奶。她比我想象得更瘦小,穿着一件看不出原色的外套,袖口已经磨出了毛边。她仰起脸看我,那一刻,我清晰地看到了他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那不是细纹,是深壑,是干涸土地上龟裂的伤口,是岁月用风霜和劳苦一刀一刀刻下的年轮。
我赶紧弯下腰,让视线与她平行,用我最温和的声音说:“奶奶您好,我是东湖公安分局的,我姓王。我来看看您和小楠。”
“啊……警察同志……”她喃喃着,脸上的皱纹因无措而更加深了。她下意识地用力在罩衫上擦着那双骨节粗大、布满裂口和老茧的手,仿佛要擦去上面并不存在的灰尘,也仿佛想擦去此刻的局促。“快,快请进。”她侧过身,让出狭窄的通道。
就在我踏进门槛的瞬间,我看见了那个孩子。
他像一只受惊的小兽,整个人几乎都蜷缩在奶奶身后,只伸出半个脑袋,用一双黑得发亮的眼睛,惊恐地望着我。那眼神里,有好奇,但更多的是畏惧,是一种与年龄极不相称的、被生活打磨出的安静。明显不合身的旧衣服,空荡荡地挂在他身上。
我的目光从他那张苍白的小脸上移开,缓缓扫过这个“家”。墙壁因潮湿而大片剥落,一张旧桌子,几张破凳子,几乎就是全部。唯一的亮色,是贴在斑驳墙面上那几张整齐的、被擦拭得干干净净的奖状,像几片被精心供奉在废墟上的希望。
我把沉甸甸的米和油放在墙角,奶奶不停地道谢。然后,我蹲下身,与小楠平视,警徽在制服上闪着光。我拿出那个红蓝相间的书包,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像一阵微风。
“你就是小楠吧?你好呀,阿姨给你带了个新书包,你看,喜欢吗?”我递给他,他紧紧抱在怀里,像抱着什么宝贝似的。“阿姨”他突然小声问,“穿警服是不是就不怕被欺负了?”我郑重地点头。“阿姨可以保护你。”
他沉默了一会儿,声音更轻了:”那……也可以保护奶奶吗?她很辛苦。”转身的瞬间,我的眼泪终于落下来了。这个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孩子,最担心的却是自己的奶奶。
那一刻,屋外喧嚣的世界彻底远去。我从一个女警,彻底跌落进这个昏暗、静谧,却又充满巨大张力的空间里。我来时走过的,何止是那几条街道;我推开的,又何止是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
我走过的,是从我女儿堆满玩具的明亮房间,到这个小楠只有奖状作为装饰的简陋住处的距离。我推开的,是一个被繁华都市刻意遗忘的角落的门,门后,藏着另一个需要被看见、被拥抱的童年。这短短一路,像走完了一部漫长的默片,让我的心,在沉寂中,被撕开了一道温柔而疼痛的口子。

离开时,夕阳给我的警服镀了一层金边,小楠突然追到门口,第一次主动看我,阿姨,你还会来吗?我郑重地向他敬了个礼,说:“会!”
回到办公室,窗外已是华灯初上。我打开电脑,屏幕上是我女儿笑眯眯的桌面壁纸。看着她无忧无虑的脸庞,我的眼前却重叠着小楠苍白的面容。我的女儿,会因为一个豹警官玩偶而欢呼,受一点委屈就会扑进我怀里寻求安慰;而小楠,他唯一的“委屈”似乎就是他的存在本身,他连索取一个拥抱的勇气都没有。那一刻,一种混杂着母性与警察职责的酸楚,狠狠攫住了我的心。我撕掉了桌上那份格式化的帮扶活动情况信息,手指在键盘上停留许久,最终敲下了一封发自肺腑的倡议书。
任何宏大的词汇,只想平静地、细致地描述那扇吱呀作响、油漆剥落的木门,小楠躲在奶奶身后那双怯怯的眼睛,整齐的奖状与屋内斑驳墙壁的刺眼对比,奶奶那双布满裂口的手在围裙上反复擦拭的局促。
我们每天处理警情,维护的是社会面的大平安。但小楠这样的家庭,他们的“不安定”是无声的,它藏在吃不饱的肚子里,藏在被同学欺负后的沉默里,藏在对明天深深的迷茫里。我们一身警服,能震慑罪犯,但更能温暖人心。我们的一个举手之劳,一次持续的关注,或许就能为一个孩子灰暗的世界,撬开一丝光亮。
我知道,我们能做的依然有限。我们无法替代他缺失的父母之爱,但我们正在为他编织一张小小的、温暖的安全网。这张网,由一次次的探望、一次次的辅导、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崭新的书包编织而成。
在此,我以一位母亲和一名警察的双重身份,向屏幕前的您,发出最真挚的呼吁:也许您并不富裕,但您同样可以成为某个“小楠”的守护者。这个世界需要的,往往不是英雄,只是普通人的不忍之心和举手之劳。
愿我们都能成为别人生命中的一点光,虽不耀眼,但足够温暖,足以照亮一段前行的路。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