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李庆
实习生 黄梦媛
通讯员 武人才
“我们的项目聚焦低空经济产业的全流程痛点,从数据整合、航线规划到空管审批,真正把技术落地到城市实践中。”手握冠军奖杯,武汉大学“教学实验大楼505”团队队长陈灿宇自信满满,他说,团队将继续完善技术,争取更多应用落地。
当天,“江城杯”第十一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在武汉大学落下帷幕,“教学实验大楼505”团队凭借“基于多源时空数据立方体的城市低空飞行平台”项目摘得桂冠。

本次赛事由中国学位研究生教育学会等主办、武汉大学联合武汉三区政府共同承办,共吸引了全国250余所高校的2300多支团队参赛,充分展现了我国青年研究生在智慧城市领域的蓬勃创新活力。
本次大赛设置定向赛道、企业揭榜赛道、自由赛道三大类别,重点聚焦低空经济、机器人、遥感等十大前沿方向,为研究生创新实践搭建了高水平竞技平台。
决赛阶段,来自全国80余所重点高校的200支团队、550名师生汇聚江城,经过三天激烈角逐,武汉大学“教学实验大楼505”团队凭借“基于多源时空数据立方体的城市低空飞行平台”项目摘得桂冠,西北工业大学“光筑未来”团队与浙江大学“智探深蓝”团队分获亚军和季军。此外,大赛还评选出了50支一等奖团队和150支二等奖团队,获奖作品覆盖了低空经济、智慧交通等多个关键领域,呈现出一批富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冠军团队队长陈灿宇在介绍项目时表示:“在深入调研低空经济产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数据孤岛、航线审批效率低下、计算任务耗时等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三大核心痛点。针对这些难题,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多源空间数据立方体的技术方案,构建了集数据集成、航线管理与计算服务于一体的城市级平台。”目前,该项目已在赤壁研究院完成了试点,实现了城市巡航监测、低空物流配送等场景应用。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已突破35万亿元,但高端复合型人才短缺、产学研用衔接不畅仍是制约其纵深发展的瓶颈,这正是我们创设智慧城市大赛的初心所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院士在闭幕式致辞中表示,“经过十余年发展,大赛已成为系列赛事中参赛规模大、涉及学科多、作品质量优、社会影响广的品牌赛事。本届比赛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同学们用创新方案破解城市治理难题,在算法深处构筑宜居家园梦想,既为未来产业播种,也为现实应用破题,生动呈现了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图景。”

闭幕式上,江岸区、江汉区、江夏区分别与18位获奖团队代表签署了意向引才协议;同时,20项校地项目合作协议也在现场集中签订,涵盖低空经济平台、智慧交通、AI医疗、氢能游轮、无人机配送等多个前沿方向。

大赛期间还同步举办低空经济产业论坛、机器人产业论坛等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开展“青春武汉 约你同行”百万学子行专场活动,邀请120余名参赛学生走进光谷数字产业园、夜上黄鹤楼深度感受武汉创新发展活力;举办“就在武汉 创赢未来”专场招聘会,来自低空经济、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70家重点企业,提供1700余个岗位现场直招,为参赛学生提供“就在武汉”的N个理由;此外,组织举办智慧城市科技成果展示对接活动,12个实物项目和150余个往届大赛一等奖及以上获奖项目现场展示,邀请在汉创投机构、重点企业参加,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杨卫说,五年来,学会与武汉市建立了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探索出了研究生教育与城市发展协同共进的有效路径,学会将持续深化与武汉的战略合作,全力支持武汉打造国家人才高地与创新枢纽,推动更多优秀科研成果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