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街道的小刘家湾社区,一场静默蝶变正在发生:废弃花坛变身“友友花园”,老旧门房重生为飘着咖啡香的特色风物店,闲置活动中心焕新为温馨的面包、冰淇淋售卖小店,居民亲手栽种的花草点缀着曾经的废弃空间......
闲置活动中心焕新为温馨小店
这些微小变化背后,是湖北省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生动实践——从“大拆大建”转向“精准更新”,让小刘家湾真正成为居民愿留、乐居的“留家湾”。
随着城市建设日趋完善,城市发展逐渐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老城区尽管坐拥地铁交通与教育资源,但常常存在着门面空置、设施老旧、停车困难、适老化设施建设不全等问题。一边是存量空间资源闲置浪费,一边是养老托育等民生需求无处安放,导致“有区位优势,无生活品质”的困境产生。
湖北的解题“钥匙”,正是以精准需求洞察和存量资源激活为核心的新模式。
找出问题,找出空间,发掘潜力是精准更新提升的第一步。通过用好“城市体检”这个工具诊断痛点,可以有效地让问题与资源浮出水面。小刘家湾试点项目引入专业机构开展社区体检评估,一方面识别出停车位短缺、管网老化等“硬件病症”,另一方面通过居民问卷识别出养老托育服务的“软性需求”,更重要的是集中力量多方摸排社区闲置资源,从边角空地到废弃门面,建立“问题清单”和“资源清单”,以精细化诊断为后续精准改造奠定基础。
立足现状和需求谋划项目是片区提升的核心。在摸清居民需求基础上,精准匹配项目,才能将闲置空间转化为长效运营的功能业态。如利用空置房屋开设康养中心,既解决老年人养老需求,又通过专业服务实现持续收益;在停车紧张区域增设充电桩,满足新能源车主需求并创造运营收入。焕发活力的闲置资源,在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进一步反哺社区功能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多方主体各司其职是新模式试点运行的关键。企业运营与政府赋能相结合,双方各取所长,以市场化机制激活长效治理机制。社区引入专业企业作为实施主体,负责从设计到运营的全链条管理。政府则扮演“资源链接者”,一方面衔接养老适老化改造、加装电梯等政策资金,另一方面简化审批流程,为企业项目实施扫清障碍。政企角色的清晰界定,既避免政府大包大揽,又确保企业运营不偏离公益轨道。
从闲置门面到康养中心,从废弃角落到社区花园,小刘家湾的蝶变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那就是城市更新不仅仅是推倒重来,也可以是让既有资源“长”出符合人心的生活。
湖北省有关领导在调研中指出,在城市存量改造中要更加科学务实地“重组地上地下空间、整合各项支持政策、链接外部服务资源”。当居民的诉求成为项目设计蓝图,当空置的空间重现社区活力,当企业的运营能力嫁接政策支持,社区便从“居住容器”升华为“生活载体”。从宜昌市夷陵区三巷到武汉市青山区燕语光年,从襄阳市樊城区军工片区到武汉市江岸区西马片,湖北的“留家湾”模式正为行业提供一种启示,城市更新不再拘泥于“大拆大建”,存量空间更新中也同样可以生长出与人共鸣的生活场景。
作者:童慧珠(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武昌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