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满潇 张紫薇
8月25日下午,武汉市公安局蔡甸区分局刑事侦查大队反诈中心内略显安静。研判室设在大厅,多位民警正紧盯屏幕,只有键盘的敲击声时而响起。研判室里,1米85个头的28岁民警张威眼神明亮坚定,看着一组数据做着缜密的研判。

“我们每天就是从数据里找人,找线索。”张威这样描述他的工作。2022年10月,他从基层派出所调至反诈中心,开始了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斗智斗勇的生涯。
“仪仗精神,对公安工作大有裨益”
张威的从警之路始于湖北警官学院。在校期间,他是仪仗队成员,担任过刀手。“那时候每天清晨六点就开始训练,一个动作要重复上百遍,步幅必须精确到厘米。”他回忆道,“当时觉得辛苦,但现在想来,那种突破自我,精益求精的仪仗精神,对公安工作大有裨益。”
这种追求突破与钻研的精神,无形中为他的反诈工作奠定了基调。2022年10月,因在数据分析方面展现出自己的特长,张威被调至反诈中心。初来乍到,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让他一度感到压力:“VOIP、钓鱼网站、远程转账……全是陌生概念。”

那段时间,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同事办理的典型案卷以及《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手册》《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实务》等专业书籍,经常学习到深夜。“只能说,渐渐能跟上反诈中心的工作节奏了。”他微微一笑,脸上露出两个梨涡。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觉得自己在反诈领域算是“勉强合格”了。
“基层历练体会到办案的成就感”
在调至反诈中心前,张威在派出所积累了3年的办案经验。2020年4月,蔡甸区连续发生19起工业园办公室盗窃案,涉案金额达60万元。犯罪嫌疑人袁某有多次前科,反侦查意识极强,作案时始终蒙面。
为破获此案,张威连续多晚在工业园区巡逻。直到一天凌晨,他在一偏僻路口发现一名男子形迹可疑。上前盘查时,该男子突然逃窜,张威追出两百多米后将其制服,最终从其随身背包中搜出还未销赃的茅台酒和现金。“那一刻,我第一次体会到破案的成就感。”张威说。

不久,他又破获一对兄弟多次盗窃烟酒店的案件,嫌疑人深夜撬锁偷烟,第二天竟在隔壁店售卖,条形码成为破案关键。“这些案件看似不大,但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必须认真对待。”张威说。
“线索指向哪里,我们就追到哪里”
2023年,张威参与侦破一起利用GOIP设备实施的诈骗案。犯罪团伙通过某招聘平台内部人员获取求职者信息,冒充用人单位实施精准诈骗。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要分析上万条数据。”张威回忆道。在案件研判最紧张的那一周,他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线索。“受害人中有一部分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怀着找工作的迫切心情,却落入了陷阱。”最终,团队在外省成功打掉这一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2名。
这一年,张威前往外地出差办案三十余次。“线索指向哪里,我们就要追到哪里。”他的行李箱总是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准备出发。
“每个数据都可能是突破口”
2024年1月,张威被借调至市局参与一宗专案侦查。在此期间,他利用多维数据碰撞分析法,整合资金流水等多类数据,通过对数万条信息的交叉比对,最终串联起一起横跨多省的诈骗案件。
“现代反诈工作不仅要靠经验,更要靠科技。”张威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模型解释道,“每个数据都可能是突破口,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
今年6月,张威和同事们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张威研判发现一个犯罪团伙以兼职为诱饵,大量注册并出售网络账号。

“这些账号最终大多被用于诈骗活动,形成了一条黑灰产业链。”张威说。6月30日,蔡甸区公安分局组织60余名警力同步行动,在武汉两处写字楼内抓获犯罪嫌疑人39名,查扣手机、电脑等作案工具30余台。
“当我们进入窝点时,看到很多年轻人坐在电脑前操作着大量手机。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办理这个案件时,张威思考了很久如何从源头上预防此类犯罪。之后,他整理该类案件的特征和犯罪模式,主动与社区、高校合作开展反诈宣传,通过以案说法、揭示犯罪危害的方式,提醒年轻人警惕“高薪兼职”“简单操作”背后的法律风险。
“快一秒钟,也许就能救下一家人!”

下午5时,反诈中心依然忙碌。谈话间,张威的屏幕上又跳出一条紧急预警:一名女士正遭遇冒充公检法诈骗,情绪激动,电话占线。他迅速启动止付程序,协调多方介入干预。
“我们快一秒,可能就能帮受害人保住一辈子的积蓄,就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说着,他的手指已经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起来。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