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个月收到了18封感谢信
2025-09-09 14:57: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通讯员 肖继如 童倩倩

在江岸区政务服务中心公安窗口的群众留言簿上,“服务热情 业务精湛”“耐心负责 细致认真”等手写表扬留言密密麻麻。近一个多月,该窗口已收到18封群众亲笔写下的表扬信,字里行间满是对政务服务的认可与信赖。

从为特殊群体架起“绿色通道”,到延时服务破解“上班没空办”的难题;从窗口前递上的一杯温水,到“移动窗口”上门时拎着的设备箱,江岸公安政务服务的工作人员们,正用实打实的行动、心贴心的守护,把“政务温度”融入群众办事的每一个环节里。

零障碍:特殊群体办事“零跑腿”

“老人家,您慢慢说,材料我帮您理!”辅警肖巧玲的声音总是很温和,来办事的特殊群众在她的引导下,总能静下心来妥善办理事宜。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办事不便的难点,江岸公安政务窗口早早打造了“老弱病残急”绿色通道,“优先接待、帮办代办、全程引导”的承诺,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工作人员俯下身子的行动。

8月12日下午,家住江岸的黄女士前来办理户口迁移业务。因年事已高,听力与视力有所下降,她因对流程不熟悉而显得十分焦急。辅警肖巧玲主动迎前,安排就坐,耐心逐步讲解,协助整理材料,并在发现材料问题后主动帮助联系相关部门完成核实,最终顺利办结。

9月1日,肖巧玲又接待了一位步履蹒跚的八旬老人,因不熟悉流程、看不清文字,需要办理孙子落户的老人面露焦虑。肖巧玲主动上前预审材料,发现填写错误后细致指导修改,并贴心提醒其后续办理新生儿医保的相关事宜。老人在办完事后临走时感动地对她说道:“儿子媳妇忙,只好让我来,本来怕办不成,没想到你们这么耐心!”随后亲手写下一封感谢信。

仅一个月里,辅警肖巧玲已收获7封这样的表扬信,每一封背后,都是她“多说一句、多帮一把、多笑一次”的坚持,帮老人调大手机字体,给残疾人推来轮椅,为着急的人优先协调……这些小事,在她眼里都是“该做的事”。

零温差:小举动传递大温暖

“您好,我下班才赶过来,还能办业务吗?”每天下午5点后,政务大厅里总会传来这样带着歉意的询问。户籍档案查询等业务耗时长、流程复杂,不少群众常常面临“想办却没时间”的困境。对此,江岸区政务服务中心公安窗口推行“延时服务”弹性服务机制,只要群众有需求,窗口就“不打烊”,让政务窗口成为照亮群众心坎的“长明灯”。

8月14日17时,市民郭先生匆匆赶到窗口,急需为户籍增加曾用名。接待他的辅警程思华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投入工作。由于涉及的历史档案电子化程度低,需从近30年的纸质户籍底册中逐一翻找,比对模糊的手写记录。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程思华始终专注,最终在一叠泛黄的档案中找到了关键依据,顺利帮群众完成业务办理。当群众满怀歉意地说“耽误你下班了”,程思华笑着回应:“您的事办好了,我心里才踏实。”

在江岸公安政务服务窗口,每位工作人员总能敏锐捕捉群众的需求,用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小举动,让政务服务充满“家”的温度。8月27日,辅警庄畅畅在为董女士办理身份证时,发现对方手指不慎流血。她立即暂停业务,从窗口配备的便民药箱中取出碘伏、棉签和创可贴,帮群众耐心包扎。事后,董女士特意在留言簿上提出表扬,写下“细节见真心”的评价。

零距离:移动窗口服务送到“身边”

针对高龄老人等行动不便群体“出门难、办事难”的问题,江岸区政务服务中心组建上门服务团队,配备便携式办证设备,把政务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8月20日,户政中心民警袁燕、辅警赵翔接到紧急求助:一位长期住院的吴婆婆因急需办理身份证用于医保报销,无法到现场办理。两人立即携带便携式相机、指纹采集仪等设备赶赴医院。整个办理过程用时很短,却让家属感动不已:“你们带来的不仅是一张身份证,更是对我们的关怀。”

这样的暖心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为等候的群众递上一杯水,帮白发老人梳理头发、调整证件照拍摄姿势,给哭闹的孩子送上小玩具转移注意力,上门为特殊群体办理身份证件……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串联起政务服务与群众之间的情感纽带,让办事群众倍感亲切。

江岸政务服务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进门暖心、过程省心、事后安心”为目标,用专业与温度守护着城市的日常美好。江岸政务服务将持续创新服务举措、优化服务流程,让这份“江岸暖心”服务更多群众。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