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航,202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希望施展所学,做一名堂堂正正的警察。我怀揣期待与憧憬,刚踏入武汉市公安局黄陂区分局前川街前川派出所,就被所领导引至一位年轻警长面前:“以后,你就跟着谌华龙学习,叫师傅!”
“师傅好!”我有些迟疑,但还是下意识敬礼,心里却犯嘀咕,这么年轻,能带我?
师父与徒弟
“多看看卷宗,先学会用证据说话。”第一天,他丢给我一摞案卷,也扔下了这句话。半年之后,这句话如同回旋镖,正中靶心。
“师傅,这个嫌疑人怎么都不认罪,这可怎么办呀?”
2月17日,我在办理一起超市盗窃案时,成功锁定了嫌疑人,并将其抓获。然而,嫌疑人拒不认罪。讯问了两轮之后,我开始了自我怀疑,于是赶紧向我的师父谌华龙请教。
“审讯前把证据链在脑子里过三遍,开口就有底气。”他的话点醒了我。
嫌疑人在货架上把货物拿下来,那他是怎么逃单并把货物带出超市的呢?从哪里可以找到审讯的突破口呢?我开始重新梳理已掌握的所有证据。
嫌疑人漫无目的地在超市里闲逛,还时不时抬头向上方四周望。嫌疑人把物品从货架上拿下来后,一直拿在手中。见四下无人,便把物品塞进衣服里藏匿,随后没有付款,便大摇大摆地走出超市。另外我们在嫌疑人的家里,也搜出同样的物品。
“证据不就全连上了吗?是他,没错儿!”再次审讯,把这些铁证放到嫌疑人面前时,嫌疑人心理防线彻底崩溃。最终,案件也顺利移送起诉。
在办案中,遇到棘手或者拿不准的事情,我就会向师傅请教,他也总是不吝赐教。不到30岁的他从警4年,参与侦破刑事案件370余起,是前川派出所最年轻的探长。当碰到他也不明白的,我们会一起去寻求更有经验的老民警的帮助。
“e”人与“i”人
我是“i”人,他是“e”人,性格的互补让我们在工作上也相互补位。
我比较内向,刚入行在审讯嫌疑人的时候,底气不够足,不能快速把握讯问的走向。师傅的性格比较外向,擅长和人沟通。今年3月份,我们在办理一起因纠纷产生的故意伤害案件时,现场除了双方当事人,还有9名目击者。师傅带着我,逐一联系目击者。
当问到目击者陈女士时,陈女士愣了一下说道:“现场还有很多人在,你们去找别人吧。”“如果您的家人被侵害,您会站出来做证吗?”师傅见她迟疑,立刻反问道。
陈女士面露难色,眼神闪躲,师傅继续说道:“您的顾虑我们肯定理解,谁都不想掺和在不好的事里面。但面对侵犯公民人身财产的违法犯罪,没人站出来指认,社会又怎么会有公平。而且法律也规定了,证人是有义务做证的。”
最终,陈女士被说服了,把当时她看到的情景,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我们。
师傅能在交谈中快速找到突破口,从而主导对话,而我则更能“坐得住”静下心来处理工作。
“记得要通知嫌疑人家属”,我在手机上设好了闹钟,次日早上10点,如果师傅没有通知家属的话,我会再提醒他一次。我们探组的案卷,大部分是我来整理,师傅也放心地把卷宗和证据交给我清点。
同事与同门
我和师傅都是警校毕业,“师出同门”的我们似乎就有着亲近感和默契感。
2024年11月17日,辖区一家烟酒店的现金和香烟被盗。排查之后发现,两名嫌疑人作案后钻进一辆轿车,便消失了。
“先找到车,就能找到人!”我和他不约而同地说出了这句话。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一行人就前往车辆最后出现的位置抓捕嫌疑人。根据定位,车辆最后出现在新洲区的一个偏僻村落,我们绕村三圈,仍未发现目标车辆踪影。
我看时间也不早了,便说道:“师傅,是不是定位有误,要不先回,再做打算?”
“再搜一遍。”谌华龙目光坚毅地盯着前方说道,“车要藏匿,偏僻的村落就是最好的藏身地。”
他的理性和冷静,让我信服他的判断。我们又开车缓慢地在村落周围搜寻,我盯着左边,他盯着右边。果然,在靠近山区一个偏僻的空地里,发现了目标车辆。我们大喜过望,迅速在周围布置。
嫌疑人一露头,见时机成熟,师傅一个向前的手势,我便领会,众人合围上去,将嫌疑人抓获。
他是黄陂本地人,有时候会带我在前川地区逛逛,了解辖区的情况。有一次我们办完案件后,一起散步时,他跟我说:“办案要往细处看、要往深处想,有时,定罪的关键证据就藏在不起眼的事物里。”
他还跟我交流了不同案件的不同取证要点。这个比我年长不了多少的大男孩,毫不掩饰地跟我分享他的经验,我也从中深受启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的“警师”谌华龙,在我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的路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侦查办案里给我指引,在法律适用上给我解惑,在生活工作中给我帮助。在师傅的带领下,我也迅速成长,今年三月份以来,侦破刑事案件17起,抓获嫌疑人30余名。我和我的“搭子师傅”一起守护着辖区的平安。
(采访记录人:新闻通讯员周剑波 舒星 汤文)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