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基金激活基层治理大能量,武汉云天社区成慈善创新“新样本”
2025-09-12 13:39: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常怡

通讯员 潘卉

橙色与绿色交织的小屋前,居民提着八成新的闲置衣物前来捐赠;“星星的孩子”在互助活动中展露笑颜;高龄老人接过重阳节慰问礼包时喜笑颜开……这是武汉江汉区云天社区慈善基金运作两年来,随处可见的温暖场景。

自2023年起,云天社区以社区慈善基金为纽带,通过公益市集、慈善募捐、公益创投等多元举措,推动需求与资源精准对接,不仅让“人人可慈善,人人可公益”的理念扎根社区,更激活了基层治理的“大能量”。近日,社区全新启用的“有邻益 +”慈善小屋与“善意合伙人”招募计划,还获总台央视《晚间新闻》专题报道,成为基层慈善创新的亮眼样本。

从季度活动到常态阵地,让公益有“活水”

“以前想做公益,得等社区办市集;现在路过慈善小屋,随时能捐闲置、献爱心。”9月11日,在王家墩公园旁的云天社区“有邻益 +”慈善小屋前,居民李阿姨一边递上整理好的衣物,一边向记者感慨。

这处今年8月启用的慈善小屋,是社区拓展慈善路径的关键一步。小屋外立面设计充满活力,屋内整齐陈列着居民捐赠的编织手作、手工首饰,同时公开接收八成新的衣物、家电、玩具等闲置物品,让慈善从“阶段性活动”变成“日常化参与”。

“社区慈善基金要长久运作,首先要解决‘源头活水’问题。”万松街道社工站负责人坦言,早在2023年8月,云天社区就建成武汉首个社区慈善空间,通过每季度举办“社区好物善淘市集”,两年间已募集善款近10万元。此外,社区打造的“云天四季”邻里文化节,累计举办春、夏、秋、冬等主题活动,辐射居民超万人次,联动300余家单位参与,让慈善逐渐融入社区生活。

“季度活动满足不了居民持续参与的需求,所以我们打造慈善小屋这个固定阵地。”云天社区党委书记刘阳介绍,截至目前,社区已整合社会慈善资源近20万元,募集基金达9.98万元,参与捐赠人数1473人次,更推动企业从“友情支持”转向深度参与,构建起可持续的社企联动模式。

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小资金撬动大服务

“慈善基金不是蓄水池,而是助推器,要花在居民最需要的地方。”刘阳的这句话,是社区基金运作的核心原则。两年来,云天社区聚焦“一老一小一青”重点群体,让每一笔善款都发挥最大效能。

在“一小”群体中,社区持续支持“星星的孩子”孤独症青少年互助活动,通过专业课程与互动游戏,帮助孤独症儿童融入集体;在“一老”群体中,每年重阳节,社区都会用慈善基金为61名80岁以上老人送上慰问礼包,还组织志愿者上门陪伴;针对“青年”群体,社区开办“青年夜校”,开设书法、舞蹈、烘焙等课程,让年轻人在下班后能充实自我。

更重要的是,慈善基金还培育了一批居民自治项目。“长颈鹿亲子联盟”组织家长带孩子开展户外研学,“平安合伙人”每天在小区巡逻排查安全隐患,“解忧俱乐部”为居民调解邻里矛盾……“以前觉得社区治理是居委会的事,现在有了基金支持,我们自己也能牵头做事,感觉成了社区的主人。”解忧俱乐部的负责人说。

六类代表共管基金,每一笔钱都“晒在阳光下”

“慈善基金的生命力,在于公信力。”这是云天社区慈善基金管理委员会成员的共识。为确保资金使用透明,社区专门成立由社区书记、小区支部书记、居民代表、企业代表、社工代表、律师代表组成的基金管委会,共同制定《社区基金使用细则》,明确资助范围、申请流程与评估标准。

居民若想申请基金支持项目,需先提交提案,经管委会审议公示后才能立项实施,项目结束后还要接受结项评议;社区还会定期在官方网站公开基金收支明细,每一笔捐赠、每一笔支出都“晒在阳光下”。此外,社区还依托全市首个社区慈善空间,开展慈善法规宣传、公益项目路演等活动,邀请居民参与监督,让大家清楚知道“钱花在了哪里,效果怎么样”。

“只有让居民看得见、信得过,慈善基金才能长久运转。”管委会成员表示。两年来,正是凭借透明的运作机制,社区慈善基金赢得了居民与企业的信任,累计吸引近1500人次参与捐赠,形成“居民提需求、基金做支撑、多元共参与”的自下而上资源供给生态,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与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

如今,云天社区的慈善实践仍在继续。随着“善意合伙人”招募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企业、商户与居民加入慈善队伍。这个社区慈善“小基金”,正持续释放基层治理的“大能量”。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