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声洪亮”文明实践在行动⑪丨洪山关山街道纺大社区:非遗之美融入治理之需,绣出文明实践新图景
2025-10-22 19:30: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叶文波

通讯员 饶文治 廖宇智 刘伟杰 张丹丹 孟赟凤

实习生 于秋雨

前言:

一直以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武汉市洪山区蓬勃展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得有温度、有热度,给力又走心,为加快建设高能级大学之城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即日起,洪山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洪山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都市报·新闻》推出“‘新声洪亮’文明实践在行动”系列宣传报道,相关稿件将在新闻全媒体平台、“洪山大学之城”微信公众号同步呈现。本期,我们走进关山街道纺大社区文明实践阵地。

“快看,这些汉服好美!”今年樱花节期间,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道“樱耀洪山大学城 潮玩地大珠宝街”嘉年华活动现场,武汉纺织大学的学子们身着精美传统服饰惊艳亮相,引得游人纷纷驻足。

不远处,纺大非遗社团的展位前围满了观众。黄鹤楼双面绣摆件、梅花葫芦缠花胸针等精美手工艺品,巧妙融合了传统技艺与地域特色,让市民在欣赏之余,更能感受到武汉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史承鑫同学一边展示冰染作品一边说:“这样的社会实践让我们真正走进了社区,把课堂所学变成了生动的文化传播。”

这正是纺大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武汉纺织大学深度合作的一个生动缩影。在洪山“大学之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校社资源深度融合正成为文明实践的强劲引擎。纺大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携手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武汉纺织大学荆楚纺织非遗馆,以“织韵·共融,非遗传承践初心”为主题,创新构建“理论学习+文化传承+志愿服务”三位一体的校社共建模式,为高能级大学之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鲜活动能。

打造“非遗+美育”课堂指尖技艺点亮新生活

作为单位型社区,关山街道纺大社区曾面临老年居民文化生活单调的困境。而武汉纺织大学依托汉绣、蓝染等专业优势,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充满热情的师生实践团队。自2024年3月起,社区与武汉纺织大学荆楚纺织非遗馆联动,开设“非遗固定课堂”,纺大服装学院“织尚”志愿服务队也参与其中,手把手带领居民走进非遗文化,双方以“理论共学、文化共传、服务共践”为目标,开启校社深度合作。

在“书法灯笼制作”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耐心指导老年居民,运用汉绣针法绣制“廉”字纹样,巧妙地将清廉文化与非遗技艺相结合。“植物拓染环保袋”活动则吸引众多亲子家庭踊跃参与,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用花草拓印出独特图案,感受自然与艺术融合之美。

“这些大学生就像我的孙子孙女一样有耐心。”社区居民王大爷感慨地说,“他们不仅教我们手艺,还经常陪我们聊天,让我们的退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非遗课堂将高校专业课程转化为社区普惠美育活动,通过“指尖技艺”提升居民文化素养,有效填补了社区文化生活的空白,让非遗真正融入其日常生活,显著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据了解,该社区已开展多场非遗活动,惠及老年居民、青少年等近200人次。

“清廉非遗”文创展老手艺诠释新风尚

去年9月,社区与武汉纺织大学荆楚纺织非遗馆联合举办的“清廉非遗·织梦纺大”主题展,成为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览吸引了超100人次参观,展出了绣有“青莲”纹样的汉绣衣裙、以“竹节”造型呈现高洁品格的缠花胸针、融入“廉”字拓染的蓝染桌旗等丰富的非遗展品。

“用老手艺讲新道理,年轻人把传统玩出了新花样!”一位退休教师参观后赞叹道。现场,大学生志愿者化身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述非遗背后的匠人精神与清廉寓意。这种以非遗技艺为载体传播清廉文化的方式,不仅创新了清廉文化传播形式,还通过非遗技艺将抽象的价值观可视化,打造出可看、可触、可感的文明实践场景,让抽象的价值观变得直观生动,极大提升了文明实践活动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这些由社区居民和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完成的作品,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对清廉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通过参与创作,我对清廉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参与制作的刘阿姨说,“这比单纯听报告、读文件更让人印象深刻。”

从非遗课堂到清廉展览,从樱花树下的传统服饰展示到社区活动室里的手工教学,纺大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校社联动实践,正以“大学之城”的独特优势,编织着文明实践的新图景。当高校的“青春之力”遇上社区的“生活之基”,传统的“非遗之美”融入现代的“治理之需”,关山街道以文明实践为笔,持续拓宽与高校的合作方式,让高校特色学科走进社区,在高能级大学之城的画卷上写下鲜活注脚。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