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贺玉琼
收案数、结案数、审限内结案率同步提升,多篇案例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多篇文书、多场庭审获评优秀……
今年以来,武汉法院系统深入贯彻“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部署,以案子怎么办好、业务怎么精进、本领怎么增强为主线,在全市法院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
精品锻造,让专业能力“厚”起来
“表见代理的认定,不能仅看表面,而要深挖背后的意思表示与信赖基础。”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法院首期“裁判之道”研讨活动现场,一位资深法官的讲解引人深思。这场以“表见代理制度的司法审查与认定”为主题的研讨,不是单向授课,而是一次思维的碰撞。
不久之后,第二期“裁判之道——精品是怎样炼成的?”接力开启。主审法官以一篇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为蓝本,逐字逐句推敲,从事实认定到法理阐释,从逻辑结构到情理交融,像“解剖麻雀”一样,把优秀裁判文书的生成过程完整呈现。
这种“小切口、深挖掘”的研讨模式,已在武汉形成氛围、创出品牌——
市法院持续组织开展“法官大讲堂”,聚焦培训的精准性、实用性、有效性,以现场授课、心得分享、交流讨论等方式传递经验、解答疑惑、拓展思维。
硚口区法院依托“青创未来·素能+”平台,组织业务培训,并联合公安、检察机关开展“两卡”犯罪(非法出租、出售、购买手机卡、银行卡的违法犯罪活动)专题研讨,聚焦实务问题进行深度解析。
专业深耕结出丰硕成果。今年以来,全市法院29起案例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其中,4案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41案入选省级典型案例;17篇裁判文书获评优秀裁判文书;10场庭审获评优秀庭审。
学术赋能,让调研思考“深”下去
前不久,江夏区法院召开了一场专题论文辅导会,会议现场气氛热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秦小建教授现场授课,直指应用法学研究的核心:“要从审判实务中挖掘‘小切口’,写出服务司法实践的‘大文章’。”这为学员们破解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两张皮”的难题,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这场培训不只是理论提升,更是实战指导。参训干警带着自己正在撰写的论文,接受“一对一”精准指导。从选题立意到论证方法,从资料查找到结构安排,每个环节都得到细致把脉。
无独有偶,东西湖区法院的“凌云匠心·专家讲坛”也是热潮涌动。与会干警感悟颇深:“以前总纠结选题是否够新,现在明白办理的案例本身就是富矿。”会后反馈显示,本次培训内容丰富、指导性强,让大家感觉论文写作更有章法,让学术研究在实务中落地生根。
青山区法院则积极拓展“院校合作”,与高校共建“法学教育实践基地”,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司法实务与法学理论深度融合搭建坚实平台。
以研促学,以学促干。今年以来,全市法院66篇论文获奖,其中10篇论文获得全国奖项,武汉中院被最高法院授予学术讨论会组织工作先进奖。
实战练兵,让履职本领“硬”起来
“这不仅是一次考试,更是一次全面的体检。”黄陂区法院“岗位大练兵”现场,气氛紧张而严肃。
法官助理们正在根据提供的案卷材料,争分夺秒地梳理事实、归纳焦点、撰写裁判文书。隔壁考场里,书记员的键盘声噼里啪啦响成一片,庭审记录的速度与准确性在这里得到严格检验。“笔试+技能测试”的双重考核,成为干警找准短板、补齐弱项的“试金石”。
如今,这类实战化的训练模式已在全市法院广泛推开。
经开区法院组织“司法警察应急处突实战演练”,模拟法庭秩序被扰乱、拒不配合安检等多种突发事件,全面检验警队快速响应、协同处置及规范执法能力。
汉阳区法院举办“模拟审委会”活动,由青年法官、法官助理模拟审委会组成人员,邀请检察官列席,就一起刑事案件展开深度研讨,在模拟推演中沉淀经验、凝聚智慧。
从东湖之滨到长江两岸,从理论研讨到实战演练,武汉法院系统正在经历一场能力变革。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重温了投身法律事业的那份初心。”一位年轻法官感叹。
这场变革中,司法能力逐渐融入每一次庭审、每一份文书、每一次执行之中,最终汇成一个坚定目标——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