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宋燕玲
近日,深圳一位普通市民“卷尺哥”走红网络。两年多来,他日复一日手持卷尺行走在街头巷尾,专注给公共设施“找碴儿”,排查井盖松动、公共设施损坏、路口坑洼等城市细节问题,累计发布了上千条“找问题”的短视频。令人称赞的是,相关政府部门展现出惊人的响应效率,形成了“随手拍、秒整改”的良性互动,赢得了广大网友的点赞。
在这位“卷尺哥”身上,我们看到了平凡市民不平凡的责任担当。一把卷尺,丈量的不仅是城市设施的尺寸精度,更是一位普通市民对所在城市的深厚情感。日复一日的坚持,排查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微小隐患”,展现的不是一时兴起的热情,而是扎根于内心的公民责任。他用短视频精准标注问题,是“城市主人翁”意识的生动体现。这种自下而上的民间监督,打破了“城市治理是政府独角戏”的刻板印象,为城市治理注入了最质朴而真实的群众力量。
而政府部门的“秒整改”回应,则让我们见证了服务型政府的温度与效率。没有推诿扯皮,没有拖延耽搁,“指哪修哪”的执行力。折射出的是政府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转变,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这种高效响应,不仅及时解决了影响市民生活的实际问题,更在一次次快速回应中建立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信任桥梁,实现了问题解决与情感共鸣的双重效应。
尤为可贵的是,“卷尺哥”与政府部门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治理闭环。市民提供线索、政府快速响应、问题及时解决、市民更积极参与——这个循环打通了群众诉求与政府作为的沟通渠道,让城市治理更加精准高效。这种互动更是一种正向激励:当市民看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会更高;当政府感受到市民参与带来的治理效能提升,也会更主动地搭建沟通平台,最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卷尺哥”与“秒整改”的故事,为现代化城市治理提供了生动范本。它告诉我们,城市的美好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智慧,更需要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奔赴。在数字化时代,通过畅通民意反馈渠道、提升政府响应速度,就能让每一位市民成为城市的“体检员”,推动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和现代化。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