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巷“骑士”当家:暖“新”服务再升级,百年老巷有了“新主人翁”
2025-11-11 11:03: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李庆

通讯员李杰 刘苗 郑嘉欣

在“汉味美食第一巷”——武汉市武昌区户部巷的石板路上,每日穿梭的不仅有寻味美食的八方游客,还有上百名行色匆匆的外卖“骑士”和快递小哥。如今,这些奔跑的身影早已不再是街区的匆匆过客。

今年,武汉市委社会工作部全面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以此为契机,户部巷社区暖“新”驿站启动系统性升级改造工程,一场以“精准服务”和“共同治理”为核心的深刻变革,正让这群奔跑的“骑士”从街区的“参与者”升级为“主人翁”。

从“功能齐全”到“体验至上”,驿站成为“第二个家”

“以前能有个地方热饭、充个电就不错了,现在简直不敢想!”美团骑手张师傅一边擦着刚洗完澡的头发,一边笑着说,“这里不仅能冲个热水澡,还有专门的午休室,跑累了能躺下踏实睡一觉,这哪是驿站,这简直就是我们在户部巷的家。”

张师傅口中的“家”,是户部巷社区全新升级的暖“新”驿站。街道和社区在“寸土寸金”的户部巷,将党群服务中心一楼330平方米空间打造为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并结合骑手、快递员们的新需求,进行了升级改造。

这次升级,不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对骑手们需求的精准回应。针对“骑士”们反映的前厅人流量大且休息不好、空调老旧效果不佳的问题,社区将后厅总计百余平方米的空间重新装修,打造为小哥休息室、活动会议室等功能空间,并在每个房间都配备了空气净化机,整个公共区域也更换了全新的空调柜机。“在升级的过程中,我们着重打破固有的阵地思维,转向以需求为导向的场景营造,实现服务供给的精准化和体系化。”社区书记翁文静说道。

走进这个330平方米的升级版驿站,变化随处可见。这里不仅有基础的微波炉、冰箱、沙发等,更添置了共享淋浴间、听书机、直饮机、空调等。曾经的后厅,如今被打造成一个多功能“潮玩空间”——午休时间,拉上窗帘,这里是配备了舒适躺椅的静谧午睡室;工作之余,这里又变身为热闹的“社交俱乐部”,大家可以一起看电视、玩桌游,彻底放松身心。

更让人称赞的是,一种“主人翁”意识在这里悄然生长。骑手们自发制定了《休息室文明公约》,共同维护着这个“家”的整洁与秩序。“谁用谁爱惜,这是我们自己的地方”,这份自觉与认同,是任何硬件升级都无法比拟的。

从“物质关怀”到“身心赋能”,服务有了“深度”与“温度”

服务的升级,远不止于硬件。为了让骑手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也能感受到社区的温度,户部巷还玩出了“新花样”。

“来,小李,生日快乐!”一场热闹的集体生日会,让几位腼腆的“骑士”红了眼眶。骑手小刘第一次把妻子和孩子接到了自己的“工作大本营”。“看着孩子在这么好的环境里玩,吃着社区为我们准备的蛋糕,心里特别暖。家人理解了我的工作,我也觉得更有干劲了!”像这样的集体生日会、青春夜校、趣味运动会等活动,社区一年组织了10余场。驿站里新增的听书角和阅读区,则成了大家忙里偷闲的“精神充电站”。

这一切的背后,是“户部巷老茶馆”联席议事制度的有力支撑。骑手停车难?社区立即协调,腾挪出专用停车位。取餐高峰期是否拥挤?社区出面与商户沟通,促成“骑手优先”的默契。社区还联合骑手们,共同绘制了一份户部巷友好街区地图,清晰标注出“小哥食堂”、友好商家、充换电点等关键位置,成为骑手们人手一份的“工作宝典”。从“关键小事”到“发展大事”,骑手们的建议真正做到了“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创造”:“护巷蜂哥”守护“自家门”

归属感,自然而然地催生出责任感。户部巷成功引导新就业群体从“被服务的对象”转变为“共治理的主体”。

一支由20名优秀骑手组成的“护巷蜂哥”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他们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职业优势,化身“移动网格员”和“街区安全员”。“巷子入口有块地砖松了,老人小孩走过去容易摔倒”“广福坊院子里的门楼有水泥脱落,有安全隐患……”他们利用送餐间隙随手拍、随时报,累计上报安全隐患20余处。同时,他们还为社区高龄老人提供代购跑腿、爱心送餐等服务80余次,成为街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了激励这份热情,社区还设立了积分兑换机制,参与志愿服务、提出治理建议都能换取积分,兑换雨衣、充电宝,甚至是街区商户的用餐券、购书券等,形成“服务社区、融入社区、共享成果”的良性闭环。

从一个歇脚的地方,到一个可以淋浴、午睡、社交、学习乃至实现自我价值的“第二个家”;从被动的城市“过客”,到主动参与街区治理、被家人朋友认可的“新主人翁”。户部巷的这场暖“新”升级,不仅是服务功能的迭代,更是一次治理理念的革新,探索出一条新就业群体与城市街区双向奔赴、共建共荣的崭新道路。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