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季栋
近日,湖南郴州的刘女士向新闻热线(027-86777777)反映称,她年过七旬的父亲与人产生劳务报酬纠纷,于是在网上联系了注册地位于武汉市硚口区的“湖北齐云律师事务所”帮忙打官司,该律所工作人员以立案、差旅等名义收取了1.4万元,半年过去了却连立案都没完成。现在,刘女士和父亲想要退款也迟迟未能如愿。记者从武汉市硚口区司法局了解到,该律所已被行政处罚,停业整顿6个月,并建议刘女士通过协商或诉讼途径完成退款。
今年2月,刘女士的父亲因劳务报酬产生纠纷,为了追回6万多元的报酬,他在网上找到“湖北齐云律师事务所”,对方客服人员向他承诺“一个月内就能通过法律手段追回全部欠款”。然而刘女士的父亲缴纳7000元相关费用后,对方又以“差旅费”等各种名义,要求额外转账,最终刘女士的父亲累计向该律所工作人员线上支付了1.4万元。
直到今年7月,刘女士前往当地的人民法院查询进展,才发现案件甚至没有成功立案。法院出具的回执单写道:“证据不足,建议线下立案并补充材料。”此时,距离对方承诺的一个月追回欠款已过去近半年。
此时,刘女士和父亲对该律师事务所已失去信任,便联系客服要求全额退款。
该律所工作人员并没有同意刘女士的退款请求,提出可退款7000元,但要求刘女士签署一份合同终止协议。“这个协议中写着如果我在任何场合说了对他们不利的言论,我就要倒赔他们3万元。”刘女士说,“而且我的诉求是全额退款,他们只愿意赔一半。我要是签了协议之后他们连这7000元都不退怎么办?”该律所工作人员又提出先打3500元,签协议后再打3500元,这样方案再次被刘女士拒绝,退款进程陷入僵局。刘女士表示,她的父亲年过七旬,本来就是被欠薪的受害者,维权又遭遇挫折,身心遭受巨大打击,他整天吃不下睡不着,瘦了十几斤。
9月16日,新闻记者联系到湖北齐云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曾先生了解相关情况。曾先生表示,刘女士父亲的钱根本没有打入该律所的对公账户,双方也没有建立过合同关系,是网络上有人打着该律所的名号开展业务,此事与该律所无关,并建议刘女士“谁收了他的钱,他就去找谁”。刘女士父亲的付款记录显示,他的1.4万元分为多笔钱款最终流向了多家不同的咨询公司。
记者又联系到与刘女士对接退款事宜的“齐云律师所”工作人员了解是否存在冒用名号的情况,但截至发稿前该工作人员仍未回复。
随后,记者找到律所所属的武汉市硚口区司法局,该局工作人员表示,今年8月21日,湖北齐云律师事务所因“私自收案、收费、不正当手段承揽案件、律所内部管理混乱”等原因被武汉市司法局行政处罚,要求停业整顿6个月。而刘女士的退费问题属于民事问题,只有协商和诉讼两条解决路径。硚口区司法局将督促该律所联系法律咨询公司协商退费,如果协商失败,刘女士还可以通过诉讼途径解决此事。
责编: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