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张蕙质
在武汉市最西边的蔡甸法院侏儒山法庭里,有这样两位“斜杠青年”:她们既是庭审记录的“闪电侠”,也是田间普法的“段子手”;既能化身调解现场的“端水大师”,又能秒变卷宗堆里的“整理狂魔”。她们就是侏儒山法庭用脚步丈量司法温度,用键盘敲响正义回响的“法庭变形金刚”——书记员吴俊群和李泽兮。
庭审现场的“闪电侠”:0.01秒的正义刻度

“对原告提交的证据,被告是什么意见?”随着法官一声令下,吴俊群的指尖在键盘上翻飞,庭审笔录如行云流水般呈现。面对当事人夹杂方言的各种陈述与诉求,她总能精准捕捉与转化,用速录技术将“唇枪舌剑”转化为白纸黑字的法律记忆。
“有一次,上午三个庭审连轴转,中午啃个包子继续校对文书。”吴俊群笑着回忆,“当事人签完字还问:‘你这手速是练过无影手吗?’”
这对搭档的“技能树”远不止于此。校对文书时,她们是“找茬专家”,连日期格式、金额小数点都不放过;整理卷宗时,她们化身“收纳达人”,扫描、归档、装订一气呵成,让数百件案件卷宗“各归其位”。
田间地头的“段子手”:普法也能玩出花
“老刘,你这西瓜再甜,合同没写清楚,小心‘甜’变‘酸’啊!”今年6月,李泽兮跟着法官下乡普法,在西瓜大棚里和瓜农老刘“唠嗑”。她掏出“合法经营提示卡”,用“瓜田李下”的梗提醒留存送货单据,引得瓜农们哈哈大笑。
吴俊群则擅长“场景化普法”。在农产品库存中心,她举着扩音器喊:“各位老板,签合同要像挑西瓜一样——先拍一拍(审查条款),再掂一掂(核对金额)!”这样的“土味宣传”让民法典知识瞬间“接地气”。
从巡回审判法庭上的“移动课堂”,到“村村走、村村访”时的“即时普法”,她们把法律条文编成顺口溜,用“老刘卖瓜”“老李修渠”的案例讲透土地流转、民间借贷的门道。村民们说:“看侏儒山法庭普法比看短视频还上头!”

调解现场的“端水大师”:平衡术里的司法智慧

“公司说没钱,村民说等米下锅,这水怎么端?”面对14户村民追讨土地租金的纠纷,李泽兮和吴俊群跟着法官“背对背”调解。
她们在村民和公司中间耐心沟通、反复思考怎样才能最大程度让多方满意。最终,双方达成“以林抵债”方案,14户村民的“土地命根子”保住了,公司也避免了诉讼风险。吴俊群在调解日记里写道:“调解不是和稀泥,是帮大家找到‘最优解’。”
盛夏酷暑的“跑腿侠”:汗水浇灌的司法温度

2025年7月,武汉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李泽兮和吴俊群跟着法官下村调解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顶着40℃高温实地测量土地面积。“夏天我们多跑腿,群众就少流汗。”李泽兮擦着汗说。
调解完回程的路上,她们又绕道去回访一位因交通事故受伤的案件当事人。穿过玉米地,和当事人老伯拉家常、解疑惑,直到夕阳染红荷塘。
“谢法官,这堂法治课既能纳凉又能学法,收获满满!”荷塘边,村民们听完“法治夜校”后赞不绝口。李泽兮偷偷拍了张照片:远处是村民们带着“法治干货”回家的背影,近处是吴俊群被汗水浸透的制服。
从“法庭小白”到“多面手”:传帮带是成长的“催化剂”

“刚来时觉得书记员就是‘打字员’,现在才懂,这是司法程序的‘关键齿轮’。”李泽兮翻着“村情日记”感慨。李泽兮是2024年5月入职的书记员,是法院书记员里的“00后”新鲜血液,而吴俊群已经在法院勤勤恳恳工作17年,对待司法工作始终如第一天工作般充满热情。她们从跟着法官“打辅助”,到能独立向当事人答疑;从面对当事人争吵手足无措,到能沉着辅助法官进行调解。
这份成长,源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韧劲。她们像“老黄牛”一样沉下心:白天到田间、下企业、跑送达、作笔录,晚上整理卷宗;深夜还在工作群里讨论“如何让普法短视频更‘上头’”。
在侏儒山法庭,吴俊群和李泽兮用行动诠释着“小岗位”的“大担当”。正如侏儒山法庭谢燕临法官所说:“她们像螺丝钉,虽小却不可或缺;像萤火虫,微光也能照亮法治之路。”这对配合默契的书记员,正用青春和汗水,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属于她们的司法注脚。
责编:摄影网